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在家捣鼓用大豆做肥料这点事儿。种花种菜嘛都想让它们长得壮实,买的肥有时候劲儿太大,或者觉得贵,就想着自己动手试试看。家里正好有点放久的大豆,就拿来废物利用。
第一步,我先把那些干大豆给泡。找个盆,倒上温水,把豆子扔进去泡着。大概泡大半天,看着豆子都吸饱水、胖乎乎的就行。不泡软点,后面煮起来费劲。
接着就是煮豆子。把泡好的豆子捞出来,淘洗两遍,放到一个没油的大锅里。加水,水量要没过豆子挺多才行,因为要煮挺长时间。我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成小火慢慢咕嘟。这个过程别着急,就得把它煮到烂乎乎的,用手一捏就成泥那样最煮得越烂,后面发酵起来越容易,分解得快。
煮好,别急着用。得等它彻底凉透。热的时候弄,容易把后面要干活的那些小东西(微生物)给烫死。等豆子凉,我就找个不漏水的旧塑料桶或者厚实的编织袋,把煮烂的豆子连汤带水(如果汤不多的话)倒腾进去。
然后就是加点“配料”。光有豆子还不行,为让它发酵得更我一般会掺点东西。比如加点麦麸子、米糠或者玉米面,这些玩意儿能让料更透气,也给微生物提供点“口粮”。我还往里头撒点红糖,不用多,大概豆子的百分之一二就行,主要是为让那些有益菌一开始就能“吃饱喝足”,快速干活。你要是有现成的发酵菌剂(比如EM菌什么的),这时候也可以按说明加进去,能快不少。我有时候手头没有,就不加,靠豆子和麸皮自带的菌也能发酵,就是慢点。
下一步是调湿度,这步挺关键。把所有料都倒一块儿之后,就得搅拌均匀,同时看干湿情况。太干发不起来,太湿容易发臭,变成坏水。怎么判断?用手抓一把料,使劲攥一下,感觉手里潮乎乎的,指缝能看到水渍,但是没有水往下滴,松开手,料团能散开,这个状态就刚刚要是太干,就慢慢加点水;要是太湿,就再加点干的麸皮或者土拌拌。
拌匀之后,就把料装进桶里或者袋子里。注意,别装得太满,留个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因为发酵过程中会产气,料也会有点膨胀。要是用桶,就把盖子虚盖上,别拧死,留点缝透气;要是用袋子,就把口松松地扎起来。
然后就把它放到一个暖和、避光、不碍事的地方。温度高点,发酵就快点。像我一般就放阳台角落或者院子不挡道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等待。
发酵过程中,得稍微管管。刚开始几天,可能没啥大变化。过段时间,就能闻到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这是好现象,说明开始发酵。为让它发酵均匀,隔个几天(比如一周左右),我就用个棍子或者铲子把它从里到外翻腾一遍。这个过程会有点味儿,习惯就翻动也能让空气进去点,帮助好氧菌工作。
啥时候算发酵好?这个看温度,夏天快,个把月就行,冬天可能得两三个月甚至更长。当桶里的料不再发热,颜色变深褐色或者黑色,质地变得松散,闻起来是一股曲香味或者酱香味,没有那种刺鼻的氨臭味或者腐烂的臭味,基本上就大功告成。
就是怎么用。发好的这种豆渣肥,肥劲挺足的。用的时候,一定要远离植物的根部,可以在花盆边缘挖个沟埋进去,或者掺到土里沤一段时间再用。要是当初弄的是比较稀的液态肥,那用的时候必须兑水稀释很多倍,比如至少兑水20倍以上再浇,不然容易烧苗。
这就是我自己弄大豆肥的一整个过程,说起来啰嗦,动手做起来还行,就是要点耐心。自己做的肥,心里踏实,效果也确实不赖。家里有条件的,不妨也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