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肥料的事儿,还真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以前,图省事,花盆里缺点就去花鸟市场或者网上买点,各种小袋子,五颜六色的,名字也花里胡哨,什么控释肥、有机肥,还有液体的。价格,零零碎碎买也不觉得,但真要伺候阳台上那几盆花草,或者院子角落里那几颗小菜,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销。特别是看到有些写着有机质多少多少,氮磷钾比例啥的,一袋没多少,价格却挺高,像外面说的,有的复合肥一吨得上千块,咱买不那么多,但那一小袋算下来也不便宜。
开始琢磨自己搞
后来我就琢磨,老家种地那会儿,不都是用农家肥吗?鸡粪、猪粪、草木灰啥的,也没花钱买,地里的庄稼照样长得挺城里头弄不到那些,但咱每天过日子,总有点能利用的东西?于是我就开始留意家里的厨余垃圾。
第一步,就是收集。主要是一些不能直接丢厨房垃圾处理器里的东西,比如:
- 菜叶子、烂水果皮(太大的得切小点)
- 鸡蛋壳(这个得弄碎点,不然不好分解)
- 喝完的茶叶渣、咖啡渣
肉、油那些我一般不放,怕招虫子,也怕发臭太厉害。还有就是院子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这些干料也攒起来。
动手实践的过程
第二步,找家伙事儿。一开始没经验,就找个大点的塑料桶,底下打几个孔透气透水。后来觉得还是专门的堆肥桶好用点,或者干脆在院子角落里弄个简易的堆肥区。
第三步,就是往里填料。这个不能瞎堆,得讲究点层次。我一般是一层湿的厨余(菜叶果皮啥的),再铺一层干的(落叶、碎纸板或者干草),这样一层湿一层干地往上摞。中间偶尔我会撒一点点土,或者以前做好的旧堆肥,说是能帮助发酵。不能压得太实,得留点空隙让空气流通。
第四步,管理。这个阶段最需要耐心。关键是保持湿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太干分解慢,太湿容易发臭变成一坨泥。我一般隔个几天就去看看,用个小铲子或者棍子翻动一下,让里头的料能均匀接触空气。夏天温度高,发酵快,冬天就慢很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味道,特别是翻动的时候,但只要干湿搭配好,后面慢慢就好,变成一种泥土的腥味。
出来的“宝贝”
这个过程少说也得几个月,急不来。等桶里或者堆里的东西变得黑乎乎、松散、闻起来有土腥味,基本就差不多。那时候用手一摸,是那种潮湿但又不粘手的感觉,原来的菜叶果皮都看不出原样,完全变成像土一样的物质。
这就是我说的“珍肥料”。为啥说它珍贵?
1,这是我自己动手,一点点攒起来,看着它从垃圾变成宝贝的,有感情。2,这东西纯天然,用着放心,给蔬菜用,吃着也踏实。再有,虽然费点功夫,但确实省买肥料的钱,也算是废物利用。
一步,就是使用。我会把这些熟好的堆肥混在盆土里,或者直接撒在菜地的根部周围。还真别说,用自己做的这个肥,感觉花草长得更壮实,叶子也绿油油的,种的小番茄、小辣椒结果也多。那效果,一点不比买来的差,甚至感觉更
这“珍肥料”的过程虽然麻烦点,看着也不起眼,但弄出来用上之后,那成就感和效果,是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