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捣鼓肥料这点事儿。咱也不是啥专家,就是喜欢瞎折腾,寻思着自己弄点肥料,喂喂家里的那些花花草草,感觉踏实。
起头捣鼓
一开始就是觉得外面买的肥,五花八门的,有时候用感觉效果也就那样,还不如自己弄点实在的。正好家里厨房天天出不少菜叶子、果皮啥的,院子里也有落叶、枯草,扔也可惜,就想着能不能变废为宝。
收集家什
说干就干,我找个大塑料桶,底下钻几个孔透气漏水。然后就开始攒料:
- 厨房里的东西:主要是菜帮子、烂水果、鸡蛋壳(捏碎)、喝剩的茶叶渣、咖啡渣。注意,油腻的、肉类的我一般不放,怕招虫子还容易臭。
- 院子里的东西: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屑、一些细小的枯枝。
- 有时候会弄点干鸡粪掺进去,那玩意儿劲儿大。还得准备点土,普通的园土就行,用来一层一层盖住。
堆料过程
这活儿不难,就是有点繁琐。我一般是这么操作的:
第一步,打底。先在桶底铺一层粗点的东西,比如小树枝或者粗草秆,主要是为通气。
第二步,铺料。然后就是一层厨房垃圾(所谓的“湿料”),再铺一层落叶干草(所谓的“干料”),再撒上一层薄薄的土。就这么一层湿一层干再一层土地往上摞。
第三步,加水。每铺几层就稍微洒点水,保持湿乎乎的状态,但不能是水汪汪的,用手一攥,感觉潮潮的,指缝微微有水渗出来就差不多。
第四步,盖盖。盖上盖子,但不是完全密封,留点缝隙通气。然后就把它放角落里,交给时间。
耐心等待和翻腾
这玩意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放那儿之后,隔三差五得想起来去看看。大概过个一两周,就得给它“翻翻身”。我用个小铲子或者棍子,把里面的料上下左右都翻动一遍,让它透透气,也让发酵更均匀。刚开始翻的时候,里面热乎乎的,还有点酸酸的味道,这说明开始发酵,是好事儿。
翻动很重要,不然容易结块或者局部太湿不透气。期间要是觉得太干,就再洒点水。这个过程得重复好几次,持续几个月,看天气和堆的料,热天快一些,冷天就慢。
出成品
啥时候算好?就是你打开桶,闻不到啥臭味酸味,是一股子泥土的清香味儿,颜色变成深褐色或者黑色,里面的菜叶果皮啥的都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变得松散、碎碎的,抓一把在手里感觉润润的,但又不粘手。这时候,基本上就算大功告成。
这就是弄出来的样子,黑黝黝的,看着就肥。我特意拍几张照片,就是想记录一下。看着这些自己动手转化出来的“宝贝”,心里头那叫一个美滋滋。有时候为用着方便,我会再用个粗筛子过一遍,把里面没完全烂掉的大块挑出来,扔回桶里继续发酵,筛出来的细料就可以直接用。
用起来试试
这些自制的肥料,我一般是掺在盆土里给花换盆用,或者在追肥的时候,沿着花盆边儿埋进去一些。感觉用自己做的肥,心里特别踏实,看着那些花草长得精神,叶子绿油油的,开花也旺,就觉得之前的折腾都值。
行,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瞎捣鼓的过程虽然慢,但挺有意思的,也算是废物利用,对环境大家有兴趣也可以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