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我自个儿在家咋捣鼓那个肥料的事儿,也就是咱常说的“呕肥料”。这事儿,听着好像挺复杂,动手搞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儿,关键是得有点耐心,还有别怕脏。
准备工作不能少
我就是看家里那些厨余垃圾,烂菜叶子、果皮啥的,扔怪可惜的,就琢磨着能不能变废为宝。后来知道能沤肥,就心痒痒想试试。
第一步,你得找家伙事儿。 我最早用的是个破塑料桶,带盖子的那种最能挡雨也能稍微隔点味儿。后来地方大点,就在院子角落挖个小坑,觉得那样更接地气,发酵起来可能更快点。
第二步,攒原料。 这可是关键。光有厨余垃圾不行,那玩意儿水分太大,容易发臭。我还得搜集点“干货”掺和进去。像小区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甚至是弄碎的硬纸板、旧报纸(别用彩印的),还有就是秸秆,要是能弄到一点粉碎的最有时候回老家,还能顺便带点干羊粪或者鸡粪回来,那可是好东西,劲儿大。记住,干湿搭配很重要。
开始动手和过程
家伙事儿和原料都齐,就可以正式开干。
我是这么操作的:
- 打底: 不管是用桶还是用坑,先在底下铺一层比较粗的干料,比如碎树枝或者粗点的秸秆,这样能透气,不容易积水。
- 一层一层铺: 接着就是一层湿料(厨余垃圾、菜叶子啥的),再铺上一层干料(落叶、碎草、干粪)。大概湿料铺个几厘米厚,干料也铺个几厘米。就这样一层湿一层干地往上加。别一次性全堆满,留点空间。
- 加点“引子”: 有时候为让它发酵快点,我会撒点东西进去。听人说用专门的“发酵菌”或者“em菌”效果我也买过试试,确实能快点,味儿也小点。没买的时候,我就掺点老园土进去,老土里也有微生物,能起点作用。还有人说加点红糖水或者淘米水,我也瞎掺和过,感觉有点用,但说不清具体多大。
- 调湿度: 这是个经验活儿。整个堆料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 用手抓一把试试,感觉湿乎乎的,有点水能挤出来但又不是哗哗淌水那样,就差不多。太干发酵慢,太湿容易腐烂发臭还不透气。要是觉得太湿,就多加点干料;太干,就稍微洒点水。
- 盖上盖子(或者蒙上布): 铺得差不多,就把桶盖盖上,或者在坑上盖个塑料布、草帘子啥的。一来保温保湿,二来挡雨,三来减少点味道。
耐心等待和翻堆
接下来就是等。这玩意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
关键一步是翻堆。 大概隔个一两周,或者一个月左右(看天气和堆的大小),我就得把它整个翻腾一遍。用个叉子或者铁锹,把底下的翻到上面来,外面的翻到里面去。这样能让它发酵得更均匀,也透透气。刚开始翻的时候,里面热气腾腾的,还有点酸味或者氨水味,这说明在正常发酵。
翻个几次,大概几个月,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看你堆的原料和气候。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慢慢变黑、变碎,原来的菜叶子、果皮都看不清样子,闻起来也没啥臭味,就是一股泥土的腥气。那时候,基本上就算沤好。
沤好的肥咋用
沤出来的东西,黑乎乎、松散散的,跟营养土差不多。用的时候,我一般是掺在园土里,或者在种菜种花的时候,在坑底垫上一层当底肥。这自己沤的肥,肥效温和,还持久,关键是能改良土壤,让土越来越松软透气。用着放心,看着自己种的花草蔬菜长得旺,那心里头,美滋滋的。
这就是我自个儿沤肥的一点实践过程,没啥高科技,就是费点力气,需要点耐心。但弄好,确实对种东西帮助挺大,也算是废物利用,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