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节的来历和风俗
肉孜节的来历和风俗如下:
1、肉孜节的来历:肉孜节的起源是十分久远的。据研究,它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创立前后。传说,古代阿拉伯地区的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的入侵,白天就躲在山里不生火,入夜才开始借夜幕做饭。久而久之,成为风俗。其实,这种白天不吃不喝到晚上才吃喝的风俗的形成,与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有关。该地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很大。为了躲避这炎热,人们白天不外出活动,到晚上才出来。这样一来,白天自然就用不着多少吃喝了,入夜再予以适当补充。伊斯兰教创立之后,适应了当地的这一风俗,并在《古兰经》中予以明确规定:成年穆斯林(信徒),在教历每年九月都要守斋一个月。人称这个月为斋月。
2、肉孜节的风俗:早在开斋节之前,每个穆斯林家庭都要向当地穷人发放“开斋捐”,粉刷自己的房舍,打扫庭院,并到本地清真寺去帮助进行装饰整修,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节日。同时,家中主妇们还要准备各种节日食品,如炸油香、馓子等,宰羊杀鸡。此外,还要日夜赶制节日时一家老小穿着的新衣。
节日的早上,男子们起身沐浴更衣,头戴洁白的小帽,腋下夹着拜毡或毯子,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本地的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的人太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往往要选择一处平坦宽敞的地方,举行会礼。人员集合好之后,阿訇高声宣布活动开始,人们纷纷放下拜毡、毯子,朝着圣地麦加的方向叩拜。顿时,一片白帽触地,犹如一条波纹起伏的银河。这种大规模的肉孜节会礼活动,往往不忌风雨,人们的情绪都是十分高涨。
礼拜活动结束后,人们大都去往各自祖坟叩拜,追念先人。然后,人们分头前往各自亲友家中拜访,互赠油香、馓子等节日食品,共贺节日,同庆欢乐。肉孜节时女子也要外出贺节,但一般要在节日的三五天之后再出门。青年夫妇们要带上礼物,及早到女方父母家中拜贺,去晚了就要受到责怪。
节日期间。清真寺里,街头巷尾,到处唢呐声声,鼓点咚咚,歌声缭绕,给节日又增添了不少欢乐和喜庆。青年男女,更是个个满面春风、喜气洋洋。他们汇集到一起,尽情地载歌载舞,抒发内心的欢欣。大街之上,到处是身着节日盛装的往来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好一派节日的风光。
以上内容就是肉孜节的来历和风俗了。
2021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几号 2021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那一天
1、肉孜节,肉孜节一般指开斋节,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2021年肉孜节是公历5月13日,星期四,农历四月初二;伊历1442年10月1日。
2、古尔邦节,我国穆斯林将古尔邦节又称“忠孝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一天。2021古尔邦节7月20日星期二,农历六月十一。
3、古尔邦节,又名宰牲节,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意译。亦称“古尔邦节”。“古尔邦”意为“献牲”、“献祭”。时间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开斋节后第70天。古尔邦日宰牲献祭,原是古阿拉伯人的习俗,起源于易卜拉欣的传说。相传先知易卜拉欣常大量宰牲献祭,安拉为考验其忠诚,梦中启示他宰杀儿子易司马仪献祭。翌日易卜拉欣将易司马仪带往麦加郊外的米那山谷,正要宰杀时,安拉遣大王使哲布勒依来送来一只羊代替牺牲。古阿拉伯人依次传说每年于古尔邦时宰牲献祭,穆罕默德继承这一习俗,将此日定为宰牲节,并规定为朝觐礼仪之一。穆斯林于节日期间除宰牲献祭、举行会礼外,还互相拜会,互相馈赠以示纪念。新疆穆斯林尤重此节。节日期间各族穆斯林沐浴净洗,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会于大清真寺前,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击鼓奏乐,舞蹈欢歌,直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十分热烈。
4、肉孜节,又名开斋节,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的穆斯林以波斯语“肉孜节”称之。是穆斯林庆祝斋月结束、斋功胜利完成的日子,故名。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即斋月结束的第二天。斋月的最后一天当晚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为10月1日,可即行开斋,是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开斋节亦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开斋节的主要宗教活动有:交纳开斋捐。按规定每一个有钱人,应于开斋节会礼以前,以家庭成员计算每人应交付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约半升小麦或一升枣子(可折现金),施济贫困者。举行会议。会礼毕,开始庆祝活动。穆斯林相互走访,互致问候,馈赠礼品,歌舞欢庆。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视开斋节为大节,新疆地区的穆斯林视为小节,庆祝活动的规模不如宰牲节盛大。
肉孜节的风俗
肉孜节的风俗有以下三点:
1、在新疆,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是波斯语的意译,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清真寺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庆祝肉孜节”的横幅和彩灯,张贴赞颂真主的对联。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成年男子沐浴净身,小孩子也要把脸洗干净,男女老少都换上民族服装。
2、大约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人们汇集到清真寺举行会礼。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人们跪成很整齐的行列,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礼拜。礼拜后,人们齐向阿訇拜安,接着互拜“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随后串亲访友,恭贺节日。
3、节日中,家家户户都准备馓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要宰羊、鸡、兔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
以上就是肉孜节的风俗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肉孜节的由来和意义
肉孜节的由来和意义如下:
肉孜节的由来:肉孜节的起源是十分久远的。据研究,它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创立前后。传说,古代阿拉伯地区的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的入侵,白天就躲在山里不生火,入夜才开始借夜幕做饭。久而久之,成为风俗。其实,这种白天不吃不喝到晚上才吃喝的风俗的形成,与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有关。该地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很大。为了躲避这炎热,人们白天不外出活动,到晚上才出来。这样一来,白天自然就用不着多少吃喝了,入夜再予以适当补充。伊斯兰教创立之后,适应了当地的这一风俗,并在《古兰经》中予以明确规定:成年穆斯林(信徒),在教历每年九月都要守斋一个月。人称这个月为斋月。
肉孜节的意义:穆斯林重视尔德节的庆祝活动。依照经训教导,在节日里,穆斯林沐浴净身,换上最美的或最干净的衣服。开斋节那天不许延长或额外守斋戒,也不许可无节制地吃喝。开斋节是宗教大集会,穆斯林从各方聚会在一起礼拜、祈祷、记念真主,互相问候、关怀和友好。
肉孜节是什么意思 肉孜节的由来和风俗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肉孜节是什么节日,我也还真的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节日了,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在了解了这个节日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节日还是非常有故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肉孜节是什么意思,还有这个肉孜节的由来和风俗,有想知道相关内容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
肉孜节是什么意思
肉孜节其实就是伊斯兰教里经常说的“开斋节”。
开斋节,阿拉伯文‘Idal-Fitr的意译,音译“尔德·费图尔”。亦称“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
当代,此节在历书上有标志。此日穆斯林们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和庆祝活动,恭贺“斋功”胜利完成,互道节日快乐,并馈赠礼品。礼拜仪式规模和气氛均盛于“聚礼”,阿訇应讲经布道。“会礼”后,分头游祖坟,念经文,追悼亡灵。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散子、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每个家庭应在节日开始前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
肉孜节的由来
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10年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济穷人”。
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道“塞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来年幸福。
文献记载,尔德(Eid)这个阿拉伯词语由“阿达”(Aada)这个词演变而来,原意是“返回”,演变为“聚会”,所以,穆斯林将开斋节的礼拜称为“会礼”。
“会礼”是先知穆罕默德生前确定的宗教节日礼仪。根据《圣训》阿纳萨的传述,先知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后,发现那里的人继承蒙昧时代习惯,有两个崇拜偶像的民间节会,其场面十分壮观。穆罕默德说:“我来这里时,真主启示我,要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节会将用新的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宰牲节),一个是结束斋戒的日子(开斋节)。”
伊斯兰学者谢赫·艾哈迈德·巴纳解释说:“这两个日子之所以更好,是因为宰牲节和开斋节是真主降示的启示所规定的合法节日,是真主为他的仆人选择的吉庆日。穆斯林遵守这两个节日,标志着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两项获得圆满成功。这两个日子,真主给完成朝觐的人和完成一个月斋戒的人无限量恩赐,同时对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时代的两个节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运气。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有理智的人应当思考其中的奥秘。”
从《古兰经》教导中可以看到,穆斯林一年中的这两个“尔德”(节日),的确与任何民族的节日习惯都很不相同。《古兰经》说:“我为每个民族制定一种贡献仪式,让他们有所遵循,绝不是让他们为这事与你争论。你应当召唤众人来崇拜你的主。你确是在正路上的。”
伊斯兰另一经典《圣训》记载,先知为穆斯林指定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每星期的主麻(聚礼)和两个一年一度的尔德节(开斋节和宰牲节)。穆斯林在这三个节日里定时“返回”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集会,以叩拜和敬畏真主,从而获得真主许多倍的回赐与恩典。穆斯林认为,从真主启示和先知教导而来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导。两个尔德节和每周主麻的定制遂成为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肉孜节的风俗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思是“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大尔德”。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众聚会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有的地方念三遍“随俩”),穆斯林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有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2022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几号
肉孜节是5月3日,古尔邦节是7月10日。
2022年肉孜节是5月3日,肉孜节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等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每年延续3天至15天不等。
2022年古尔邦节是7月10日。“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时间是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一天。当日,朝觐者要进行宰牲。经济条件宽裕的穆斯林要在伊斯兰教历12月10~12日3天之内宰牲。
古尔邦节的民间传说
有一次,先知易布拉欣做了一个梦,梦中真主命他将儿子易司马仪杀掉供献祭。于是,他就去问儿子是否愿意。儿子顺从地请父亲奉命行事,因这是真主的旨意。为减轻父亲的痛苦,以便顺利地执行真主旨意,易司马仪劝父亲把他捆紧些,用快刀对准他的喉咙,一刀将他了结。还请父亲先将他的衣服脱下,以免血溅到上面,母亲看见了会悲伤的。
易卜拉欣听罢,把儿子抱在怀中,亲吻不止。魔鬼曾三番乔装打扮,以花言巧语破坏挑拨,父子两人意念坚定,三次用石头击退魔鬼,使其阴谋不能得逞。朝觐中的投石,即纪念这一事件,表示愿以古代先知为榜样,忠诚于真主,忠诚于坚定信念,勇于为信仰献身。
正当易布拉欣把刀对准儿子的咽喉用力砍下去,却怎么都砍不动,原来真主已退去了刀刃。
易司马仪便让父亲把他的脸朝地,以免父亲看见他的脸不忍下手。父亲按他的话做了,再次举刀对着易司马仪的脖子砍下去,仍是砍不动。易布拉欣不知所措,突然身边出现一只很壮的绵羊。
原来是真主牺牲天园中的绵羊来救赎易司马仪,并默示易布拉欣将这头羊作为易司马仪的替身杀了。此后,所有的穆斯林为了纪念这件事,并表示感谢真主,每年都在这一天宰牲献祭,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