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起源于中国吗?纹身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刺花的?
说起纹身,我们都不陌生,在时下,很多的潮人男女都喜欢在身上刺上各式的图案,来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么纹身是起源于中国吗?纹身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刺花的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纹身的国家,刺花则是在我国唐朝时期开始出现。
1、纹身的由来
在我国,纹身最早可以向前追溯到周超时期,那个时候纹身还称之为文身。《左传》中有记载:越人断发文身。这说明在那个时候纹身是用文身来形容的。但是,在西周时期,文身是一种用来惩治人的手段,叫做墨刑,人身上先是被刺伤字,然后再涂上墨,长期的留在罪人身上,以此来做标记。在《尚书》中也有记载,“墨罚属千”,这是说明,在当时墨刑使用得十分广泛,其刑罚可适用于近千种罪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毁坏人的面貌或者身体非常的重视,所以当时的政权才会采用这样的刑罚来惩罚威慑罪犯。
2、刺花的开始
在唐朝时期,文身开始裂变为刺图案和文字。这个时候刺图案已经在民间流传开来,五代时期的后轴皇帝郭威就在脖子上纹了一直栩栩如生的飞雀,后世人因此成郭威为“飞雀”。宋太祖、太宗时期,有一个姓张的士兵,在晚年的时候,出家当了道士,但是早年的时候,他在脖子上刺了很多的籇字而被人们戏称张花项。
但是文身刺花的风俗美仍旧只是停留在社会的底层,在封建社会中,官方是一直很抵触和不提倡文身刺花的。宋朝更是规定,皇室、宗室和官员,身上不得有刺字和文身。更是不准对犯罪的官员施加刺面的刑罚。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狄青,就因为身上有刺青而被同朝的显贵们嘲讽和鄙视了一辈子。
请问这是什么花? 长在荆棘藤上那种,老家叫刺花,不知道学名什么。
黄刺玫,拉丁学名: Rosa xanthina Lindl,落叶灌木。小枝褐色或褐红色,具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常7枚-13枚,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托叶小,下部与叶柄连生,先端分裂成披针形裂片,边缘有腺体,近全缘。花黄色,单瓣或兰重瓣,无苞片。花期5月-6月。果球形,红黄色。果期7月-8月。辽宁省阜新市市花。晋南俗称“马茹子”。
中文学名
黄刺玫
刺花怎么种植
生长条件,植物在满足生长条件时才能生长,不满足时不会生长。生长条件要求较低,现在只有温度和气压条件,具体见上表浅蓝色一栏。可以看到气压要求一律为大于150g,这个只要有点气体基本就能满足了;温度条件比较宽松,基本上只有低温,常温,高温的需求。通过这个分析可以看到,植物的生长条件十分容易满足,只要将常温植物(虫树)养在常温环境,低温植物(小麦、刺花)养在低温,高温植物(胡椒)养在高温,植物就能生长。
谁知道这种花叫什么不,四川广元的,我们叫的是刺花,3-4月就开始开花了野生的?
蔷薇科植物,应该也是蔷薇属的植物。确切说不是月季、玫瑰,应该就是某种蔷薇了。只有花的照片,不是是非确定。下次拍照建议有全貌有特写,便于甄别。
刺花的介绍
刺花,亦称“黥”、“肤扎”、“点青”、“扎青”等。旧时社会生活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读林清玄散文《刺花》
2019年开启第一次网购,感到神奇方便,首次买了一本书,就是我现在读的林清玄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
读到其中一篇叫《刺花》的,感到颇有趣。
小时候的阿玄(林清玄),在上小学一年级时爸爸就送给他一支气枪,带着他一起上山去打猎。这样的事本身就有趣,不是么。
比如打山猪的经验,打死母猪后,不要马上去收捡,而是等公猪出现,“一起打了”,不然等公猪发现母猪被打死会凶性大发,伤害无辜,留存隐患。我原是在山村长大,这些却是不了解的。
文字写的也很逼真。当爸爸示意猎狗去引诱挑逗母山猪,母山猪本能地从洞中出来,防卫式的多次追赶猎狗。那知猎狗灵巧,既追不上,又耗体力。几番追逐后,山猪疲累,“无力的山猪从山下走上来”,树上的猎人阿玄爸和太郎叔瞅准时机,“砰!砰!两声”,就把山猪干倒。
写公山猪回来后发现,愤怒追赶猎狗:“公山猪边追边叫着,在母山猪四周绕着圈子,终于无望地回到母山猪的身旁,用粗大的头颅挨着母山猪的身体摩擦,呜呜哀叫,叫声凄历,听得我整个胸腔都浮动起来”。让我觉得公山猪的表现跟人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有情感的,甚至比人更忠诚。
只是它终归是猪,没有人的聪明。我想“笨猪”的叫法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比如冬天抓毒蛇。爸爸“在深山盖一间茅屋,屋里堆积了废弃的破棉被”,我读时以为是阿玄爸爸为了打猎方便休息。却想不到,此举是为了抓毒蛇。
“在寒冷的冬日的早晨,我随爸爸去收拾那些窝在破棉被中冬眠的一卷卷的毒蛇”。原来毒蛇爬到棉被中冬眠,以为是找到了一处梦乡,孰不知是人类给下的温柔陷阱。“一卷卷的毒蛇”,读着起鸡皮疙瘩。于孩子来说,这些无不是新奇的。
又比如在写作上,对一些事物的描写准确,形象,生动。
写跟随爸爸的七只猎狗,一听爸爸尖长口哨的召唤,从屋里屋外各个角落飞窜出来,跑到爸爸身边,轻轻地讨好地吟吠着。这里“飞窜”极有画面感,“吟吠”又把狗在主人面前的一副乖顺讨巧样生动描写出来。这让我想到《那山,那人,那狗》里的那只忠实温顺长情的老黄狗。
写山溪中的小毛蟹,来到溪边,看见“跑到溪岸上晒太阳的小毛蟹,一听到我们的步声,便翻身落水,发出咚咚的声响”。读了仿佛自己是见着了一样,尤其是那个“翻”字,简直把小毛蟹调皮、敏捷、灵巧的模样都写活了。
这篇名为《刺花》的散文,主要写小时候的阿玄和爸爸,太郎叔三人一起去打山猪的经历,是实写,这是故事的一条线。
另一条线即是“刺花”。“刺花”也就是一种刺青,相当于纹身,一般表现一种威武慓悍有力的象征。
文中分别先后三次写到“太郎叔”脸上的刺花,文字简短,夹在故事之中,有意无意似的一笔带过。
一次是在打山猪见面时提到,“太郎叔”脸上有一个奇特的刺花,“脸上自左至右横过鼻梁有一条青蓝蓝的刺花”。以刺花的表征来描写“太郎叔”的形象,感觉有一种暗寓。
中间一次是在去大毛山打山猪的路上:“他含蓄地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脸上的青蓝色刺花快乐地跳跃着”。让我想像“太郎叔”一副不苟言笑但内心火热的形象。
文末第三次写到:“太郎叔脸上青蓝蓝的刺花映着火光跳动的影像,经过十几年,还刻写在我童年的一页日记里”。
显然作者是想通过“刺花”这一印迹要来表达什么,不然,也不会以“刺花”来做这篇文章的名字了。
这两条线大概可以说是组成了文章的结构。读来像是作者在讲故事,让人有参与其中的感受。
描写“太郎叔”的文字不多,可三次写到他的刺花,说到他的小儿子。太郎叔是一个孤独的人,因为小儿子不肯打死两只小山猪的懦弱表现而将他撵了出来。虽然太郎叔嘴上不说,可当遇到打山猪时会因此失神。在成功打死一对山猪时,剩下两只幼山猪,太郎叔举起的猎枪,却颓然地放了下来。庆贺的当晚,太郎叔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对看一番”,太郎叔对儿子说:“我今天才捉了两只小山猪,要给你养哩!”太郎叔谅解了儿子,足见父子情深。
儿时的记忆伴随着我们一辈子。大概也像刺花一样,印刻在身上,一起生长。
对于人生,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有感受,才会有所思。既从现实中来,又可以从读书中得。读书与写作,就不单单是书本和文字,于生活是相互渗透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