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出售高质量的氨基酸液、氨基酸原粉、氨基酸微量元素、eddha铁、螯合铁等并支持肥料产品的定制,欢迎来电,免费索取样品!

  •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
  • 联系电话
    18681783931

苯乙酰甘氨酸 苯乙酰甘氨酸试剂盒

有机化合物分为哪十六大类?划分标准是什么?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编辑本段]命名: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伯:只与一个碳相连的碳原子称伯碳原子.仲:与两个碳相连的碳原子称仲碳原子.叔:与三个碳相连的碳原子称叔碳原子.季:与四个碳相连的碳原子称季碳原子.如在下式中:C1和C5都是伯碳原子,C3是仲碳原子,C4是叔碳原子,C2是季碳原子.要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例如: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1.烷烃的命名: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命名的步骤及原则:(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2.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两个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3.光学异构体的命名:光学异构体的构型有两种表示方法D、L和R、S,D 、L标记法以甘油醛为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化合物很难确定它与甘油醛结构的对应关系,因此,更多的是应用R、S标记法,它是根据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顺序标记的.光学异构体一般用投影式表示,要掌握费歇尔投影式的投影原则及构型的判断方法.

甲酸乙酯的化学式

甲酸乙酯为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又称蚁酸乙酯,其化学结构上具有活泼羰基和酯基性质,有还原性,能进行酯缩合反应,能混溶于乙醇、乙醚、苯和丙二醇,微溶于矿物油和水(在水中逐渐分解),易燃烧,蒸气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不溶于甘油,在碱性中容易水解成游离酸和乙醇。有辛辣的刺激味和菠萝样的果香香气,还有强烈朗姆酒似香气,并略带苦味。

中文名

甲酸乙酯

外文名

ethyl formate

分子式

C3H6O2

分子量

74.08

CAS No

109-94-4

快速

导航

使用用途

使用注意事项

制备

理化特性

物理特性

中文别名: 蚁酸乙酯

分子结构图

英文别名 ethyl methanoate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

熔点(℃): -79

沸点(℃): 53.4-54.4

相对密度(水=1): 0.916-0.921

折光率:1.359-1.36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55

饱和蒸气压(kPa): 13.33(5.4℃)

燃烧热(kJ/mol): 1637.3

临界温度(℃): 235.3

临界压力(MPa): 4.74

闪点(℃): -20

引燃温度(℃): 440

爆炸上限%(V/V): 16.0

爆炸下限%(V/V): 2.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苯、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甘油。[1]

有辛辣的刺激味和菠萝样的果香香气,还有强烈朗姆酒似香气,并略带苦味。天然存在于齿芽波罗尼油(Boronia dentigeroides)及佛罗里达橙汁、蜂蜜、白兰地、草莓、覆盆子、洋葱、苹果、梨和朗姆酒中。[2]

化学特性

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1]

其化学结构上具有活泼羰基和酯基性质,有还原性,能进行酯缩合反应,易燃烧,蒸气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3.5%~16.5%(体积)。不溶于甘油,在碱性中容易水解成游离酸和乙醇。人工合成的方式是将乙醇与甲酸在硫酸存在下加热酯化后,用五氧化二磷或无水氯化钙脱水精馏而得。在食用香精主要用于配制果香型如樱桃、杏子、桃子、草莓、苹果、凤梨、香蕉、葡萄等果香型香精中。在酒用香精中常用于调配老姆、雪莉酒、白兰地、威士忌和白葡萄等酒香型香精。用于药品和食品及化妆品作芳香矫味剂或着香剂。甲酸乙酯被FEMA认定为GRAS,FEMA编号2434,并经FDA批准食用,欧洲理事会也将其列入可用于食物中而对人体健康无害的人造食用香料表中。其ADI值为5mg/kg。[2]

使用用途

用作醋酸或硝酸纤维的溶剂。在食用香精主要用于果香型如樱桃、杏子、桃子、草莓、苹果、凤梨、香蕉、葡萄等果香型香精中。在酒用香精中常用于调配朗姆酒、白兰地。威士忌和白葡萄等酒香型香精。也可用于日用香精的调配和医药生产。[2]

在日用化学品香精中偶尔用于修饰花香型,在食用香精中主要用于果香型如樱桃、杏子、桃子、草莓、悬钩子、苹果、凤梨、香蕉、梅子、葡萄等。在酒用中常用于朗姆、白兰地、威士忌和白葡萄等型中。[2]

甲酸乙酯用作硝酸纤维素、乙酸纤维素等的溶剂,以及食品、香烟、谷类、干燥果品等的杀菌剂、杀幼虫剂和熏蒸剂。甲酸乙酯作为香精可用于调合桃子、香蕉、苹果、杏、菠萝、浆果等香气,亦可作为黄油、白兰地酒、甜酒、威士忌酒等的香料。甲酸乙酯也是有机合成的中间体。例如在制药工业,用于抗肿瘤药物富雪定、维生素B1的生产;甲酸乙酯与丙酮在甲醇钠-二甲苯溶液中缩合可得乙酰基乙烯醇钠,与乙酰甘氨酸酯缩合再与硫氰化钾环合可得2-巯基咪唑-4-羧酸乙酯。甲酸乙酯用于生产鱼腥草素、痛惊宁、康复龙、噻嘧啶、噻啶苯芥、利血生、全合成法山莨菪等的药物。[2]

使用限量:

FEMA(mg/kg):软饮料9.4;冷饮21;糖果50;焙烤食品98;布丁类0.35~11;胶姆糖430;酒类10。

FDA(§184.1295,2000)。焙烤食品0.05%,糖果和胶姆糖0.04%;冷饮和乳制甜食0.02%;明胶、布丁、饮料食品0.03%,其他食品0.01%。

头孢氨苄合成方法?

头孢氨苄的结构式

在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头孢氨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需求量也大。从年产量上看,属于少有的头孢菌素千吨级产品之一,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因此,选用合适的头孢氨苄合成方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显得尤为重要。

头孢氨苄的合成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化学半合成法[2,3]和生物酶半合成法[4,5], 均采用母链和侧链结合的方式,即以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 为原料合成。国内目前在酶法合成头孢氨苄领域技术不成熟,目前主要以化学半合成法为主,但因为化学法步骤复杂,而且使用大量危险的化学原料,反应条件苛刻,污染严重等,用酶法取代化学法已成为7-ACDA生产的必然趋势。

1. 化学法半合成

头孢氨苄的化学合成法多以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为起始原料,经成盐或成酯保护后,与左旋苯甘氨酸乙基邓钾盐经保护后的中间体缩合,水解得到头孢氨苄。[6,7]

2004年,顾勤兰等报道了采用一步结晶法缩短头孢氨苄的结晶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总收率,收率达89.4%。[2]

2016年,李文杰等使用了左旋苯酐氨酸邓钾盐,将其与特务酰氯反应成混酐后,再与经保护的7-ADCA进行缩合、水解、结晶,在适宜条件下可得到收率高、纯度好的头孢氨苄晶体,收率达 91%。[8]

原料7-ADCA的生产技术路线为青霉素经氧化反应制得青霉亚矾,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过扩环重排反应得到扩环酸(即CEFG),扩环酸再经化学法或酶法将7-位的苯乙酰基侧链裂解得到7-ADCA。[9]

目前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而且酶法合成技术日益成熟,化学法裂解的生产工艺已逐渐被淘汰。

2. 生物酶半合成法

头孢氨苄的酶法合成技术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东洋酿造公司采用巨大芽孢杆菌B-400和无色杆菌B-402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青霉素酰基转移酶、青霉素酰胺酶、青霉素乙酰化酶、PenicillinAeylase)为催化剂,缩合制得头孢氨苄,并于1973年开始进行工业化研究。[10]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生物转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在酰化酶的提取、分离和固定化技术及产物、原料的分离回收技术等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难以形成技术及经济优势。因此也难以在生产中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固定化酶技术的快速发展,酶法制备的技术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目前。不仅在青霉素酰化酶的固定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有性能稳定的工业用固定化酶制品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迄今为止,酶法合成头孢氨苄工艺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使排放废水中仅含有一些简单的无机盐的程度,对人类生存环境已不构成危害,因此被誉为绿色路线。[11]

在酶法制备头孢氨苄的工艺中,使用的侧链可以有多种形态存在,但它们均是D-苯甘氨酸及其衍生物,主要有:苯甘氨酸、苯甘氨酸酯(甲酯、乙酯等)及其盐、苯甘氨酰胺及其盐(硫酸盐、盐酸盐等)。为了提高7-ADCA的转化率,侧链化合物往往要比7-ADCA过量50%~100%或者更多。要保障头孢氨苄产品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对未反应的侧链进行回收和利用。由于在反应中加入的侧链形态不同,回收方法也就不同,目前比较成熟的可以运用于生产的回收方法是:侧链采用苯甘氨酰胺或其无机酸盐投料,反应完毕后加人适当的醛类物质(如苯甲醛等),使未反应的苯甘氨酰胺与醛反应,生成苯甘氨酰胺西夫碱结晶,从而使未反应的苯甘氨酰胺得到分离回收,回收率可以达到85%。[12]

氨基酸保护试剂有哪些

Boc-N-甲基-L-缬氨酸; N-叔丁氧羰基-N-甲基-L-缬氨酸

Boc-N-甲基-O-苄基-L-酪氨酸

BOC-N-ME-TYR-OH

Fmoc-N-甲基-L-缬氨酸

N-Fmoc-N-甲基-O-叔丁基-L-苏氨酸

N-Fmoc-N-甲基-O-叔丁基-L-丝氨酸

Boc-N-甲基-L-苯丙氨酸

Fmoc-N-甲基-L-亮氨酸

Fmoc-N-甲基-L-异亮氨酸

FMOC-N-甲基-L-丙氨酸

BOC-N-甲基-L-丙氨酸

BOC-TRYPTOPHANOL

Cbz-L-苯丙氨醇

N-Boc-L-苯丙氨醇

Cbz-L-缬氨酸

N-苄氧羰基-O-叔丁基-L-酪氨酸二环己胺盐

N-苄氧羰基-D-色氨酸

N-苄氧羰基-L-色氨酸

N-苄氧羰基-L-苏氨酸

N-苄氧羰基-D-脯氨酸

N-苄氧羰基-L-脯氨酸

N-苄氧羰基-L-苯丙氨酸

N-苄氧羰基-N’-叔丁氧羰基-L-赖氨酸

N-苄氧羰基-L-亮氨酸

N-CBZ-L-丙氨酸

Cbz-L-谷氨酸 1-苄酯

N-苄氧羰基-L-谷氨酰胺

N-苄氧羰基-L-天门冬氨酸 4-叔丁酯

N-Cbz-L-天冬氨酸 1-甲酯

N-CBZ-L-天冬氨酸; 苯甲氧羰基-L-天门冬氨酸

N-苄氧羰基-L-天冬酰胺

N-苄氧羰基-L-精氨酸

N-CBZ-beta-丙氨酸

苄氧羰基-L-丙氨酸

Fmoc-D-缬氨酸

Fmoc-L-缬氨酸

Fmoc-O-叔丁基-D-酪氨酸

Fmoc-O-叔丁基-L-酪氨酸

Fmoc-O-苄基-L-酪氨酸

Fmoc-L-酪氨酸

N-alpha-芴甲氧羰基-N-in-叔丁氧羰基-D-色氨酸

N-alpha-芴甲氧羰基-N-in-叔丁氧羰基-L-色氨酸

Fmoc-D-色氨酸

Fmoc-O-叔丁基-L-苏氨酸

Fmoc-L-苏氨酸

Fmoc-O-三苯甲基-L-苏氨酸

N-芴甲氧羰基-D-丝氨酸

FMOC-O-叔丁基-L-丝氨酸

Fmoc-O-苄基-L-丝氨酸

Fmoc-L-丝氨酸

N-Fmoc-N’-Boc-L-鸟氨酸

Fmoc-D-脯氨酸

Fmoc-L-脯氨酸

Fmoc-D-苯丙氨酸

Fmoc-L-苯丙氨酸

Fmoc-L-蛋氨酸

N’-芴甲氧羰基-N-苄氧羰基-L-赖氨酸

Fmoc-N’-三氟乙酰基-L-赖氨酸

Fmoc-N’-甲基三苯甲基-L-赖氨酸

N-alpha-芴甲氧羰基-N-epsilon-叔丁氧羰基-D-赖氨酸

N-alpha-芴甲氧羰基-N-epsilon-叔丁氧羰基-L-赖氨酸

N-[(9H-芴-9-甲氧基)羰基]-N’-[(2-丙烯氧基)羰基]-L-赖氨酸

Fmoc-(2-氯苄氧基羰基)赖氨酸

Fmoc-D-亮氨酸

Fmoc-L-亮氨酸

Fmoc-L-异亮氨酸

N-Fmoc-N’-三苯甲基-L-组氨酸

N,N’-双(9-芴甲氧羰基)-L-组氨酸

Fmoc-甘氨酸

N-芴甲氧羰基-D-谷氨酸 gamma-叔丁酯

Fmoc-O-叔丁基-L-谷氨酸

Fmoc-L-谷氨酸-gamma-苄酯

N-芴甲氧羰基-L-谷氨酸 5-烯丙基酯

N-芴甲氧羰基-L-谷氨酸 1-烯丙基酯

Fmoc-N-三苯甲基-L-谷氨酰胺

Fmoc-L-谷氨酰胺

N-芴甲氧羰基-S-三苯甲基-L-半胱氨酸五氟苯酯

Fmoc-S-叔丁基-L-半胱氨酸

N-Fmoc-S-(4-甲氧基苄基)-L-半胱氨酸

Fmoc-S-(4-甲基苄基)-L-半胱氨酸

芴甲氧羰基-S-乙酰氨甲基-L-半胱氨酸

N-芴甲氧羰基-D-天冬氨酸-4-叔丁酯

Fmoc-L-天冬氨酸 beta-叔丁酯

Fmoc-L-天冬氨酸 4-甲酯

Fmoc-L-天冬氨酸 alpha-烯丙酯

Fmoc-N-三苯甲基-L-天冬酰胺

Fmoc-D-天冬酰胺

Fmoc-L-天冬酰胺

N-芴甲氧羰基-N’-甲苯磺酰基-L-精氨酸

N-芴甲氧羰基-N’-硝基-L-精氨酸

N-Fmoc-N’-(4-甲氧基-2,3,6-三甲基苯磺酰基)-L-精氨酸

FMOC-L-精氨酸

FMOC-beta-丙氨酸

FMOC-D-丙氨酸

N-芴甲氧羰基-L-丙氨酸

Boc-L-缬氨酸

Boc-O-(2-溴苄氧羰基)-D-酪氨酸

N-叔丁氧羰基-O-(2-溴苄氧羰基)-L-酪氨酸

Boc-O-苄基-L-酪氨酸

Boc-L-酪氨酸甲酯

N-叔丁氧羰基-N’-醛基-L-色氨酸

BOC-D-色氨酸

N-叔丁氧羰基-L-色氨酸

Boc-O-苄基-D-苏氨酸

N-叔丁氧羰基-L-苏氨酸

N-叔丁氧羰基-O-苄基-L-苏氨酸

BOC-SER(TOS)-OCH3

N-叔丁氧羰基-O-叔丁基-L-丝氨酸二环己胺盐

N-BOC-O-叔丁基-L-丝氨酸

BOC-SER-OBZL

Boc-L-丝氨酸甲酯

Boc-L-丝氨酸; N-叔丁氧羰基-L-丝氨酸

BOC-D-脯氨酸羟基琥珀酰亚胺硬脂酸酯

BOC-L-脯氨酸

N-甲基-N-叔丁氧羰基-D-苯丙氨酸

BOC-D-苯丙氨酸

N-叔丁氧羰基-L-苯丙氨酸

N-叔丁氧羰基-N’-苄氧羰基-D-鸟氨酸

N-叔丁氧羰基-N’-苄氧羰基-L-鸟氨酸

N-叔丁氧羰基-N’-(2-氯苄氧羰基)-L-鸟氨酸

N-Boc-D-蛋氨酸

Boc-L-蛋氨酸

N-Boc-N’-Cbz-L-赖氨酸

N-Boc-N’-Fmoc-D-赖氨酸

N,N’-二叔丁氧羰基-L-赖氨酸 N-丁二酰亚胺酯

BOC-LYS(BOC)-ONP

N-Boc-N’-Fmoc-L-赖氨酸

(S)-2,6-二叔丁氧羰基氨基己酸

N-叔丁氧羰基-N’-乙酰基-L-赖氨酸

N-叔丁氧羰基-N’-(2-氯苄氧羰基)-L-赖氨酸

N-叔丁氧羰基赖氨酸甲酯盐酸盐

N-(叔丁氧羰基)-D-赖氨酸

N-Boc-L-赖氨酸

BOC-L-亮氨酸

Boc-L-异亮氨酸

N-Boc-N’-对甲苯磺酰基-D-组氨酸

N-叔丁氧羰基-N(咪唑)-(4-甲基苯磺酰基)-L-组氨酸

N-(叔丁氧羰基)-1-(2,4-二硝基苯基)-L-组氨酸

N-Boc-N’-苄氧甲基-L-组氨酸

N-Boc-L-组氨酸

BOC-甘氨酸

BOC-GLU(OFM)-OH

叔丁氧羰基-L-谷氨酸 5-环己酯

N-Boc-L-天冬氨酸-5-叔丁酯

N-叔丁氧羰基-L-谷氨酸 5-苄酯

4-叔丁氧羰基氨基-4-氨基甲酰基丁酸

N-叔丁氧羰基-D-谷氨酸 1-苄酯

Boc-L-谷氨酸

N-Boc-N’-三苯甲基-L-谷氨酰胺

2-叔丁氧羰基氨基-4-氨基甲酰基丁酸 4-硝基苯酯

Boc-L-谷氨酰胺

N-叔丁氧羰基-S-三苯甲基-L-半胱氨酸

Boc-S-(4-甲氧基苄基)-L-半胱氨酸

N-叔丁氧羰基-S-(4-甲基苄基)-L-半胱氨酸

Boc-S-苄基-L-半光氨酸

S-乙酰胺基甲基-N-叔丁氧羰基-L-半胱氨酸

N-叔丁氧羰基-L-天冬氨酸 4-叔丁酯二环己胺盐

叔丁氧羰基-L-天冬氨酸-4-叔丁酯

Boc-L-天冬氨酸 4-甲酯

Boc-L-天冬氨酸 4-环己酯

Boc-L-天冬氨酸 4-苄酯

Boc-L-天冬氨酸叔丁酯

Boc-L-天冬氨酸 1-苄酯

叔丁氧羰基-N-beta-三苯甲基-L-天门冬酰胺

Boc-L-天冬酰胺 4-硝基苯酯

Boc-D-天冬酰胺

BOC-L-天冬酰胺

N-叔丁氧羰基-N’-苄氧羰基-L-精氨酸

N-叔丁氧羰基-N’-甲苯磺酰基-L-精氨酸

N-叔丁氧羰基-N’-(2,2,4,6,7-五甲基二氢苯并呋喃-5-磺酰基)-L-精氨酸

N-Boc-L-精氨酸盐酸盐(一水)

BOC-D-精氨酸盐酸盐

(R)-N-叔丁氧羰基-3-碘代丙氨酸甲酯

Boc-beta-丙氨酸

Boc-L-丙氨酸 N-丁二酰亚胺酯

BOC-D-丙氨酸

N-叔丁氧羰基-L-丙氨酸

L-缬氨酸甲酯盐酸盐

L-酪氨酸苄酯对甲苯磺酸盐

O-苄基-L-酪氨酸甲酯盐酸盐

O-苄基-L-酪氨酸苄酯盐酸盐

O-叔丁基-L-酪氨酸

N-乙酰-L-色氨酸

L-酪氨酸甲酯

N-苯甲酰-L-酪氨酸乙酯

L-酪氨酸乙酯盐酸盐

D-色氨酸甲酯盐酸盐

L-苏氨酸甲酯盐酸盐

D-苏氨酸; D-2-氨基-3-羟基丁酸

O-叔丁基-L-丝氨酸甲酯盐酸盐

O-叔丁基-L-丝氨酸

L-丝氨酸甲酯盐酸盐

D-丝氨酸; D-2-氨基-3-羟基丙酸

D-脯氨酰胺

L-脯氨酸甲酯盐酸盐

L-脯氨酸苄酯盐酸盐

L-脯氨酸叔丁酯

L-脯氨酰胺

H-D-PHE-OTBU HCL

L-苯丙氨酸叔丁酯盐酸盐

L-苯丙氨酰胺

N-乙酰-L-苯丙氨酸

L-鸟氨酸甲酯二盐酸盐

D-蛋氨酸甲酯盐酸盐

H-MET-OTBU HCL

L-蛋氨酸甲酯盐酸盐

蛋氨酰胺

CBZ-L-赖氨酸甲酯盐酸盐

N6-Cbz-L-赖氨酸苄酯盐酸盐

N6-Cbz-L-赖氨酸; N(e)-苄氧羰基-L-赖氨酸

N’-Fmoc-L-赖氨酸

N-Boc-L-赖氨酸甲酯盐酸盐

L-赖氨酸甲酯盐酸盐

L-赖氨酸乙酯二盐酸盐

L-亮氨酸叔丁酯盐酸盐

L-亮氨酸苄酯对甲苯磺酸盐

D-亮氨酸; D-2-氨基-4-甲基戊酸

L-异亮氨酸叔丁酯盐酸盐

L-异亮氨酸甲酯盐酸盐

L-异亮氨酸烯丙酯对甲基苯磺酸盐

N’-甲基-L-组氨酸甲酯

D-组氨酸

甘氨酸叔丁酯盐酸盐

H-GLY-OME.HCL

甘氨酸苄酯对甲苯磺酸盐

GLYCINE BENZYL ESTER HYDROCHLORIDE

乙酰甘氨酸乙酯

N-苄基甘氨酸盐酸盐

L-谷氨酸二叔丁酯盐酸盐

L-谷氨酸-5-叔丁基酯

L-谷氨酸-5-甲酯

L-谷氨酸二乙酯盐酸盐

L-谷氨酸 gamma-乙酯

L-谷氨酸-5-环己酯

L-谷氨酸双苄酯对甲苯磺酸盐

L-谷氨酸-5-苄酯

L-谷氨酸 1-甲酯

N-苯甲酰基-L-谷氨酸

N’-三苯甲基-L-谷氨酰胺

D-谷氨酰胺

N,N’-二(苄氧羰基)-L-胱氨酸

S-Cbz-L-半胱氨酸

S-三苯甲基-L-半胱氨酸

S-叔丁基-L-半胱氨酸盐酸盐

S-甲基-L-半胱氨酸

S-(4-甲氧基苄基)-L-半胱氨酸

S-苄基-L-半胱氨酸

L-半胱氨酸甲酯盐酸盐

L-半胱氨酸乙酯盐酸盐

L-天冬氨酸二叔丁酯盐酸盐

L-天门冬氨酸-4-叔丁基酯

L-天冬氨酸二甲酯盐酸盐

L-天冬氨酸-beta-甲酯盐酸盐

L-天冬氨酸-4-环己酯

L-天冬氨酸双苄酯对甲苯磺酸盐

L-天冬氨酸-4-苄酯

L-天冬氨酸-1-叔丁酯

L-天门冬氨酸 1-甲酯

L-天冬氨酸苄酯

L-天门冬氨酸

N’-(三苯甲基)-L-天冬酰胺

L-天冬酰胺叔丁酯

L-天冬酰胺甲酯盐酸盐

D-精氨酸盐酸盐

N-对甲苯磺酰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

N-对甲苯磺酰基-L-精氨酸

丙氨酸甲酯盐酸盐

N-苯甲酰基-L-精氨酸

N5-[[[(2,3-二氢-2,2,4,6,7-五甲基-5-苯并呋喃)磺酰]氨基]亚氨甲基]-D-鸟氨酸

N’-硝基-D-精氨酸

D-精氨酰胺二盐酸盐

N’-对甲苯磺酰基-L-精氨酸

N’-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

N’-硝基-L-精氨酸

L-精氨酰胺二盐酸盐

L-精氨酸乙酯盐酸盐

N-乙酰-L-丙氨酸

L-丙氨酸叔丁酯盐酸盐

L-丙氨酸异丙酯盐酸盐

L-丙氨酸苄酯对甲苯磺酸盐

beta-丙氨酸乙酯盐酸盐

D-丙氨酸甲酯盐酸盐

D-丙氨酸

Boc-5-氨基戊酸

肌氨酸叔丁酯盐酸盐

L-高酪氨酸溴化氢盐

DL-间酪氨酸

N-Fmoc-L-正亮氨酸

Fmoc-4-叔丁氧基-L-脯氨酸

Fmoc-L-苯基甘氨酸

N-(9-芴甲氧羰基)-S-三苯甲基-D-青霉胺

Fmoc-D-2-氨基丁酸

Boc-D-苯甘氨酸

N-乙酰-3,5-二硝基-L-酪氨酸

3-硝基-L-酪氨酸

Fmoc-对硝基-L-苯丙氨酸

3-氨基-L-酪氨酸

N-Fmoc-N’-Boc-L-2,3-二氨基丙酸

Boc-L-4-硝基苯丙氨酸

4-硝基-L-苯丙氨酸

Fmoc-4-甲氧基-L-苯丙氨酸

Boc-O-甲基-L-酪氨酸

4-甲氧基-L-苯丙氨酸

Boc-4-碘-L-苯丙氨酸

4-碘-L-苯丙氨酸

Boc-L-4-氟苯丙氨酸

4-氟-D-苯丙氨酸盐酸盐

L-4-氟苯丙氨酸

3,4-二氯苯丙氨酸

D-4-氯苯丙氨酸

L-4-氯苯丙氨酸

3-氯-L-酪氨酸

3-氯-L-苯丙氨酸

3-氯-D-苯丙氨酸

Boc-4-氨基-D-苯丙氨酸

Fmoc-4-氨基-L-苯丙氨酸

Boc-4-氨基-L-苯丙氨酸

4-氨基-L-苯丙氨酸

L-正亮氨酸

L-羟基脯氨酸

Boc-N’-硝基-L-高精氨酸

高精氨酸

Fmoc-L-瓜氨酸

3-(3-吡啶基)-D-丙氨酸

3-(2-吡啶基)-L-丙氨酸

Fmoc-3-(2-萘基)-L-丙氨酸

Fmoc-3-(2-萘基)-D-丙氨酸

Boc-3-(2-萘基)-L-丙氨酸

Boc-3-(2-萘基)-D-丙氨酸

L-3-(2-萘基)-丙氨酸

D-3-(2-萘基)-丙氨酸

Fmoc-D-3-(1-萘基)丙氨酸

Boc-3-(1-萘基)-L-丙氨酸

3-(1-萘基)-L-丙氨酸

D-3-(1-萘基)-丙氨酸

D-2-氨基丁酸

L-2-氨基丁酸

三苯基氯甲烷

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

DDZ

2-溴苄基-N-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

2-氯苄基-N-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

9-芴甲基-N-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

芴甲氧羰酰胺

氯甲酸-9-芴基甲酯

N,N’-二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

苯甲氧羰酰琥珀酰亚胺

氯甲酸苄酯

二碳酸二叔丁酯

9-芴甲醇

魏因勒卜链接剂

西伯尔链接剂

4-(羟基甲基)苯氧基乙酸

4-羟甲基苯甲酸

2-羟甲基-3,4-二氢吡喃

7-氨基-4-甲基香豆素

4,5-二氰基咪唑

TSTU; O-(N-琥珀酰亚胺)-1,1,3,3-四甲基脲四氟硼酸酯

N,N,N’,N’-四甲基-O-(3,4-二氢-4-氧代-1,2,3-苯并三嗪-3-基)脲四氟硼酸盐

多肽试剂 TCTU

TBTU; O-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四氟硼酸酯

2-(7-氮杂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四氟硼酸盐

PyBroP; 三吡咯烷基溴化鏻六氟磷酸盐

PyBOP; 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

6-氯-1-羟基苯并三氮唑

HCTU; 6-氯苯并三氮唑-1,1,3,3-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

HOOBt; 3-羟基-1,2,3-苯并三嗪-4(3H)-酮

1-羟基苯并三唑

HOAt; N-羟基-7-偶氮苯并三氮唑

HBTU; 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

HATU; 2-(7-偶氮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

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

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

DEPBT; 3-(二乙氧基磷酰氧基)-1,2,3-苯并三嗪-4-酮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N,N’-羰基二咪唑

卡特缩合剂

N-Boc-N’-Cbz-L-赖氨酸

Fmoc-Pbf-精氨酸

5-氮杂胞嘧啶核苷

N,N-二异丙基亚磷酰胺二叔丁酯

5-乙硫基四氮唑

4-甲氧基三苯基氯甲烷

N,N-二乙基亚磷酸酰胺二苄酯

N,N-二乙基亚磷酰胺二叔丁酯

双(二异丙基氨基)(2-氰基乙氧基)膦

Beaucage 试剂

4,4′-双甲氧基三苯甲基氯

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丙酮酸,苯甲酸,水杨酸,甘氨酸

1将碳酸氢钠加进四种物质的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的为苯酚,其他均有气泡(都有羧基);

2加入氯化铁溶液,显紫色的为水杨酸(只有他有酚羟基);

3剩下的两种物质的溶液,均加入浓h2so4,加热,反应完全后,加入氯化铁,显紫色的是乙酰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水解得到水杨酸,酚羟基遇到铁离子显紫色,而苯甲酸无此现象)

N-(2-苯基乙酰基)-甘氨酸甲酯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N-(2-苯基乙酰基)-甘氨酸甲酯

英文名称

methyl

2-[(2-phenylacetyl)amino]acetate

英文别名

Phenaceturic

acid,methyl

ester;Methyl

N-(phenylacetyl)glycine;Glycine,N-(phenylacetyl)-,methyl

ester;Methyl

N-(phenylacetyl)glycinate;

CAS号

5259-87-0

合成路线:

1.通过甘氨酸甲酯盐酸盐和氯化苯乙酰合成N-(2-苯基乙酰基)-甘氨酸甲酯,收率约88%;

2.通过甘胺酸甲酯合成N-(2-苯基乙酰基)-甘氨酸甲酯,收率约73%;

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

蜀ICP备150132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