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出售高质量的氨基酸液、氨基酸原粉、氨基酸微量元素、eddha铁、螯合铁等并支持肥料产品的定制,欢迎来电,免费索取样品!

  •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
  • 联系电话
    18681783931

洛阳汝丰复合肥古城寨有么 洛阳汝丰复合肥多少钱一吨

中国哪个省最多历史文物古迹?

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上文物陕西第一)

所以说:知中原者知中华

 自1990年我国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已有24项名列其中,几乎每年都有一至两项考古发现入选,充分显示了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

有着“中国历史天然博物馆”之称的河南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夏商到宋金时期,河南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先后有20多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其四。河南省文物部门不久前对全省文物资源进行的调查显示,其地下埋藏的文物数量居中国之首,馆藏文物高达140万件,将近占到全中国馆藏文物的十分之一,并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处。

河南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是各类文物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现存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点30000余处。全省现已查明的有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造像等不可移动文物3万余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140多万件。全省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即洛阳龙门石窟)、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20座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座。河南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类全、价值高、历史跨度长,奠定了全国文物大省的坚实地位。

一、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之冠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自夏商以降到宋金为止,这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河南地下埋藏文物的数量居于全国首位。河南地下文物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多,种类全。二是时间跨度大,时代相蝉联。三是价值大,知名度高。四是分布地域广,密度大。五是蕴藏文物特别丰富的古代大型遗址所占比例大。

(一)史前遗址

河南先后发现旧石器地点和古人类化石地点50多处。其中灵宝营里、三门峡水磨沟和会兴沟、渑池青山和任村、洛阳北窑、南召杏花山和小空山、安阳小南海、许昌灵井、舞阳大岗等,都是名满全国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构成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完整的发展序列。尤其是南召猿人化石,其时代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相当。这里与陕西蓝田猿人、湖北郧县和郧西猿人出土地点相距不远,证明古人类在豫鄂陕三省邻接的广大地区长期生活着。

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命名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八千余年,是我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全省已发现120多处裴李岗文化遗址。其中舞阳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和近似文字的甲骨契刻符号,以及人工栽培稻等,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

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故乡,该文化即是以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命名的,那里又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轫之地。全省已发现同类遗址800余处,诸如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址、郑州大河村和汝州洪山庙的彩陶、濮阳西水坡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淅川下王岗和邓州八里岗数十间房基组成的连间长屋等,都是罕见的考古大发现。

河南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000多处,其中包括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和新密古城寨等多处龙山文化城址,还有铸造青铜器和原始文字的遗存发现,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寻找早期夏文化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二)帝王都城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夏商部分都在河南。夏都中的绝大多数,如阳城(今登封)、阳翟(今禹州)、帝丘(今濮阳)、斟鄩(今偃师)、原(今济源)、老丘(今开封县)等均在河南。其中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经过考古发掘,都属于夏代王都。

商都大多也在河南,其中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均为商代王都。近年在安阳殷墟洹北一带发现大型城垣,更有重大学术价值。

西周虽都陕西,但在洛阳修建陪都成周,成为控制东方的重镇。并在河南分封了蔡(今上蔡)、管(今郑州)、卫(今淇县)、陈(今淮阳)、宋(今商丘)、许(今许昌)、杞(今杞县)、应(今平顶山)、房(今遂平)、虢(今三门峡)、申(今南阳)、息(今息县)、黄(今潢川)等一大批诸侯国。平王东迁,洛阳遂为东周王都。而各诸侯国都邑也日渐扩充。到了战国时期,宜阳(今宜阳)、阳翟(今禹州)、韩(今新郑)均曾作过韩国都城,大梁(今开封)为魏国都城,中牟(今鹤壁)曾为赵国都城,陈(今淮阳)曾为楚国都城,如今在河南保留的周代城址尚有30多座。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历经30多个统一的或地方割据的王朝,其中有二十余个在河南建都。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其四,即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国务院公布的10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河南有8座,即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濮阳。

(三)考古发掘

我省文物工作者认真贯彻“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两重两利原则,认真开展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许多重要的遗迹现象,展示了河南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为我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仅在自199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通过考古专家组和《中国文物报》评选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我省就有殷墟160号墓、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国墓、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殷墟花园庄商代甲骨窖藏、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仲墓、永城芒山汉梁王陵、丹江口水库楚国贵族墓、洛阳北宋衙署庭院遗址、邓州八里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辉县孟庄遗址、永城汉梁孝王寝园、郑州西山仰韶文化遗址、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孟津妯娌新石器时代遗址、平顶山应国墓地、偃师商城内城、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新安小浪底水库东汉漕运基址、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遗址、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禹州神垕钧官窑遗址、郑州大师故夏代城址、偃师二里头宫殿区遗址等24项考古成果入选,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另外,殷墟宫殿基址和160号墓、清凉寺宋汝官窑址和蛮子营汝窑瓷器窖藏获“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永城汉梁王陵及梁孝王寝园获“八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鹿邑隐山遗址商周青铜墓获1998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

在考古研究方面,河南在全国各省同行中也位居第一。仅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例,全所累计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考古报告和研究论文1500余篇。中国考古最高奖—夏鼐考古学基金奖,全国共评出16项,该所中选5项。该所承担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和“夏早期年代学研究”专题成绩显著,受到国家科委的表彰。若再加上洛阳、南阳、三门峡、安阳、开封、商丘和其他地市的考古科研成果,其专著、论文和考古报告的数量就更多了。由河南博物院主办的《中原文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华夏考古》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为繁荣和发展文物考古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河南的地下出土文物通过国家和省市博物馆的陈列,通过多次在国外举办的文物展览,通过广播电视,介绍给中国和世界人民,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让人们在看到日新月异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河南。

安阳殷墟出土的国宝司母戊鼎

汝城名称的来历?

汝城县没有汝河.汝河在河南平顶山汝州附近. 汝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曾带人两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 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大业八年,移承休县至汝原县,废汝原县。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县城,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 城八县。

资料

汝州

汝州市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地质时代,经历了海洋、陆地、浅海、冰川、海湾、内陆湖沼、陆地等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成了两山(伏牛、嵩山)夹一川,汝水流中间的地理格局,为汝河儿女世代繁衍生息提供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早在100万年前,寄料的张湾村一带就有先人居住,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仅次于云南元谋人的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5000年前,市区的煤山公园一带,骑岭的槐树伊、大张一带,纸坊的阎村、中山寨一带,安沟水库神德宫一带出现较先进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时,汝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曾带人两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之后把当时最富饶的汝河流域封给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昌意的儿子高阳,在黄帝死后,继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颛顼。颛顼死后,让位给大伯玄嚣的孙子高辛,为帝喾。喾死后传位于儿子尧,尧继位后欲让位给贤人许由,许由避让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尧之后让位给颛顼的后人舜。三皇五帝时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辖范围,昌意的后人出了两个伟人颛顼帝和舜帝。

夏后期,建都于在今杨楼樊古城一带的霍国强大起来,成为夏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汤统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为商的宰相,为商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汝州为世界霍姓的发源地。

商朝,“霍”做为灭夏有功的侯国,地位得到巩固,管辖南到伏牛山东到禹州西至嵩县北至登封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带大军打败商纣后,挥师包围霍都。霍侯开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儿子为新的霍侯。霍在整个西周相对平安,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汝州的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就将霍地封给自己的儿子姬唐,改霍为梁,迁霍后人至杨楼一带,建小霍城安置,为梁小邑。

春秋时梁国西南曼氏国兴起,一度将梁和霍纳入自己的版图。曼氏国后被楚国所灭,汝州成为楚的北部边地。再后郑国打败楚国,把汝州地纳入郑国的版土。

战国时,梁城位于洛阳东南户的战略地位被军事家们所看重,梁地区成为诸侯争夺的中心地带,韩国灭郑国后,梁地归韩国管辖,改梁为南梁,以区别开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这时南梁附近出现了注人城(庙下东一带)阳人城(梁古城)郸狐聚(临汝镇一带)赫人聚(杨楼石台村一带)等几个大的城池。汝州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县,归三川郡管辖,东部置郏县和阳城县,归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管辖。

汉承秦制,汝州西部仍为梁县,公元前206年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梁县归属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庄乡榆庙村一带置承休国,安置周的后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带置成安国。

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梁县属河南尹。

三国仍为梁县,为魏国的司州河南尹管辖。东南部的小屯一带归豫州的颍川郡管理辖。

公元280年,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历史进入西晋。将河南尹分为河南郡和荥阳郡,汝州仍为梁县,归河南郡管辖。东部小屯一带归襄城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隶属频繁。公元317年,属东晋,后归前赵;公元365年属前燕,隶河南郡;公元369年属前秦,隶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属后燕,隶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属后秦,隶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属东晋。

公元420年,历史进入南北时期,政府为扩大自己的虚名滥设州县。汝州的建制随北朝的变迁而变动。北魏时汝州属司州归中央直辖,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设南汝原县,公元527年在今杨楼梁故城置汝北郡,后在今庙下东注人城置治城县,在霍城置石台县,在今小屯成安城置东汝原县,汝北郡从西到东共领石台、梁县、治城、南汝原、东汝原五个县。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汝州属东魏。同年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公元539年,恢复汝北郡,在承休国旧地置承休县,移郡治至承休县;公元543年,改汝北郡为汝阴郡,废治城县入梁县。公元577年改汝阴郡为和州。

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大业八年,移承休县至汝原县,废汝原县。改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县城,领承休、梁、阳翟、东汝原、汝南、鲁、 城八县。

唐汝州建制多变: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领承休、梁、郏三县;公元627年,移梁县衙于承休县,撤承休县,把鲁山划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公元695年,在今宝丰置武兴(后改龙兴)县;公元712年在今临汝镇置临汝县;公元738年,划许州襄城县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都(指东都洛阳)畿道,领叶、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临汝七县。公元758年,改临汝郡为汝州。唐时汝州为东都洛阳东南门户,设东都畿都防御使,驻有重兵防守。

五代时汝州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建制随唐制,仍为军事要地。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

宋代汝州建制仍袭唐制,公元1105年划郏县归颖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县。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汝州属南京路,金中央直辖,领梁(含今汝阳)、郏城、鲁山、宝丰、叶县、襄城六县。公元1207年,划襄县属许州;1208年,划叶属裕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省一级地方建制。汝州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管辖,领梁、郏县、鲁山三县,宝丰废县为镇,归梁县管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对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们习惯上仍叫行省,简为省,省下设郡(州)、县。汝州仍为南阳府管辖,将梁县省入汝州,领郏县、鲁山两县。1475年4月,在汝州东南设宝丰县,汝州领三县。1476年9月,时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阳太远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杰联明奏请宪宗皇帝朱见深,将汝州从南阳分出由省直辖,汝州成为河南唯一一个由省直辖的直隶州,由县级州升格为府级。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阳县城附近置伊阳县,划原嵩县、鲁山、汝州的部分地区为伊阳地,汝州领鲁宝郏伊四县。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设立四十一个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别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驻汝州。

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的地位没有改变,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隶河洛道,仍领四县。

1913年,地主实行省、专区、县三级管辖,改直隶汝州为临汝县,归许昌专区管辖。

1947年属豫西五专区。

1949年仍归许昌专区,1951年将大小张庄和磨冢营村划归宝丰县管理辖。

1954年10月改隶洛阳专区管辖。

1986年,撤专区建制,实行市(地)管县,改隶平项山市。

1988年8月改临汝县为汝州市,属省直辖,计划单列,由平项山市代管。

汝城

“汝城”之名始于东晋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9年),分原晋宁县地置汝城县,隶属桂阳郡(《 宋书 ·地理志》)。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县。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南边境地。秦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置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晋宁县地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汝城县之名始见于史籍。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郡。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置卢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义昌县,县城迁至城头寨附近,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国昌之讳,楚马氏奏准改义昌县为郴义县,县址依旧,属郴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郴义县为桂阳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县治迁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两乡置桂东县,自是桂阳、桂东各为一县。元、明仍为桂阳县,属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举兵叛清,在衡州称帝,号周王,避讳“桂”字,曾一度将桂阳县改为义昌县。次年(1679)二月,吴三桂病死,兵败,复称桂阳县。

民国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阳州撤销,两州各县统一划归衡阳道,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本县复称为汝城县,属衡阳道。民国7年废道,汝城县直接归湖南省统辖;民国26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城县属郴县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属郴县专区。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县人委驻汝城县城。1960年7月,郴县专区改名为郴州专区。1961年5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属郴州地区。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隶属郴州市管辖。

三国演义第七回主要内容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

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罗贯中著长篇小说)-百度百科

河南各地市的县市都有那些

一、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中牟县、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

二、开封市:龙亭区、顺河回族区、鼓楼区、禹王台区、祥符区、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兰考县。

三、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瀍河回族区、涧西区、吉利区、洛龙区、孟津县、新安县、栾川县、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伊川县、偃师市。

四、平顶山市:新华区、卫东区、石龙区、湛河区、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舞钢市、汝州市。

五、安阳市: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林州市。

六、鹤壁市: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浚县、淇县。

七、新乡市:红旗区、卫滨区、凤泉区、牧野区、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市、卫辉市、辉县市。

八、焦作市: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

九、濮阳市:华龙区、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濮阳县。

十、许昌市:魏都区、建安区、鄢陵县、襄城县、禹州市、长葛市。

十一、漯河市: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

十二、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区、渑池县、卢氏县、义马市、灵宝市。

十三、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区、南召县、方城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邓州市。

十四、商丘市:梁园区、睢阳区、民权县、睢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

十五、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

十六、周口市:川汇区、淮阳区、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沈丘县、郸城县、太康县、*鹿邑县、项城市。

十七、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正阳县、确山县、泌阳县、汝南县、遂平县、新蔡县。

十八、济源市:天坛街道、沁园街道、北海街道、济水街道、玉泉街道、五龙口镇、克井镇、邵原镇、坡头镇、轵城镇、承留镇、大峪镇、梨林镇、思礼镇、王屋镇、下冶镇。

扩展资料

河南省部分县市的地理环境:

1、中牟县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下辖县,郑州市东部新城组成部分,古称圃田、牟州,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邻省会郑州市中心城区,东接八朝古都开封市。

2、通许,隶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市,通许县地处河南省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豫东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状。 北临黄河,西望嵩山少林,东临豫东重镇商丘,南邻历史名城周口,西北距省会郑州80公里,北临古都开封40公里。

3、林州,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林州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6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1994年撤县设市,由安阳市代管。

4、沁阳市,位于东经112′46′~113°02′、北纬34°59′~35°18′之间,总面积623.5平方千米。在河南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东与博爱县毗邻,西同济源市接壤,南与温县、孟州市相连,北与晋城交界。沁阳市东南距省会郑州市128千米,南距东都洛阳市90千米,东距焦作市36千米。

5、台前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隅,黄河下游北岸,豫东北平原与鲁西平原交界地带。东、南分别与山东省东平、梁山、郓城县隔黄河相望;西与范县毗邻;北依金堤与山东省阳谷县接壤。地处北纬35°50′~36°06′42″,东经115°39~116°05之间。

6、民权县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华北平原南部、豫东平原西部,东接梁园区、宁陵县,南连睢县,西南连开封市兰考县、杞县,东北邻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黄河故道穿越县境,并形成秋水湖等大型水库。

参考资料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我国有史以来全部重大的考古发现有哪些?

中国4大考古发现:

北京原人、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和敦煌藏经洞莫属。

北京人

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周口店)龙骨山出产动物骨骼化石。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是周口店遗址正式发掘的开始。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随后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在其率领下,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

“北京人”第一个头骨的发现,结束了上一世纪发现的爪哇猿人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确立了以北京和爪哇猿人为代表的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这是探索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在古人类学的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殷墟甲骨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清末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的,他在买来的药材“龙骨”上发现隐约的契刻符号,并联想到很可能是一种已经失传了的古文字。他去世后,刘鹗购买了其大部分甲骨,并于1903年,精选出1000多片,墨拓后编成《铁云藏龟》。之后,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工作使甲骨文的研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并受到国际关注。

由于新的甲骨多发现于河南安阳,1928年董作宾等人前往安阳小屯(殷墟)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其中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随着对殷墟的考古发掘不断深入,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在“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李铁映说: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桩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在甲骨文研究和甲骨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安阳殷墟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殷墟科学发掘不仅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还为今日考古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学术界一批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家,就是在殷墟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

甲骨文的发现为20世纪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提了一千年。这对以往学术界的“东周以上无史”论和某些外国学者主张“中国文明只能上溯至公元前7、8世纪”的错误看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反驳…”

汉晋简牍

1901年,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在城内获取除大批汉魏和罗马古钱币、建筑木雕、中原丝织品外,还有大量魏晋木简。此后,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甘肃、内蒙古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相继发现汉晋简牍,尤其以1930年发现1万枚居延汉简最为重要。

汉晋简牍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开通西域和设立河西四郡的新史料,由于出土简牍保持着古人书写的原始状态,是未经后人辗转抄写改撰的第一手材料,因而至为宝贵。是研究中国秦汉、魏晋史的重要资料。

敦煌藏经洞

1900年,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虽经帝国主义探险家和本国腐败官僚的盗窃掠夺,藏经洞文物大量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其学术价值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

综上所述,北京人的发现奠定了直立人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人类历史至少有50万年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商代的历史;西北汉晋屯戍简牍档案以及居延汉简的发现,提供了汉代开通西域和设立河西四郡的新史料;敦煌藏经洞写经和古文书的发现,使敦煌学在国际学术界成为显学。(后三者还被王国维列入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其实我知道此题本意就是让叙述这四大发现,可是谁叫他非要问“考古”四大发现,不问“文献”四大发现呢)

另外,1920年开始,安特生等人对仰韶遗址的发掘,推翻了中国无新石器时代的一般认识;1909年起,科兹洛夫等在黑水城发掘,催生了一门新的国际学科-西夏学;这些都是该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

蜀ICP备150132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