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出售高质量的氨基酸液、氨基酸原粉、氨基酸微量元素、eddha铁、螯合铁等并支持肥料产品的定制,欢迎来电,免费索取样品!

  •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
  • 联系电话
    18681783931

13套大型化肥装置厂家 13套大型化肥装置厂家有哪些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公司是1997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复[1997]36 号”文批准,由云天化集团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的上市公司,公司社会公众股(A股)于1997年 7 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内部职工股已于1998 年1 月9 日上市交易。公司是中国大型化肥生产骨干企业之一,位于云南省水富县,主营化肥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现有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0 万吨、尿素76.2 万吨、硝铵(含硝态复合肥)11 万吨、季戊四醇1 万吨、甲酸钠0.65 万吨、聚甲醛3万吨、甲醇3 万吨、甲醛18.2 万吨、玻璃纤维27 万吨、浸润剂0.2 万吨、复混肥10 万吨。化肥装置是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国外成套引进的13 套大化肥装置之一,经过三次重大技术改造,特别是2001-2003 年实施的第三次重大节能增产技术改造,装置的工艺技术、消耗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有机生产装置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首家从意大利、波兰进口的具有最新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大型装置,产品质量达到欧洲标准;无碱玻璃纤维装置是2000 年—2007 年分别由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引进的国际最新技术和主要设备的池窑生产线。主要产品“金沙江”牌尿素为国家优质金奖产品,属国家免检产品,公司分别于2001 年、2003 年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截止2007 年12 月31 日,公司总股本为536,350,269 股,其中云天化集团持有326,141,977 股,持股比例为60.81%。公司总资产128.28 亿元,负债79.07 亿元,股东权益49.21 亿元,资产负债率61.64%。

化肥生产厂家有哪些?

化肥生产厂家有中化化肥、湖北宜化化肥、史丹利化肥、新洋丰化肥、云天化化肥等等。

1、中化化肥

中化集团公司,始于1950年,世界500强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大型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一体化经营企业,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

中化集团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是中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一体化经营企业,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并在高端地产酒店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湖北宜化化肥

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化肥十大品牌,旗下拥有多家生产实体企业,石化行业具影响力企业,多元醇/化肥/井矿盐等主导产品界内知名。

宜化集团是中国石化行业具影响力十大代表企业之一。旗下拥有266家法人主体,包含78家生产型公司,30家矿产型公司,79家贸易型公司,38家投资型公司,10家化机公司,16家房地产公司,4家酿酒企业,8家金融服务型公司,2家超市公司,1家种业公司。

3、史丹利化肥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十大化肥品牌,始于1995年,高塔复合肥大型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企业,较早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集高塔复合肥及其它新型复合肥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现代化复合肥企业。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塔复合肥及其它新型复合肥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现代化复合肥企业。公司成立于1995年,现有总资产38.2亿元,占地面积2000亩,年生产能力220万吨,是全国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基地。

4、新洋丰化肥

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十大品牌,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高浓度磷复肥和新型肥料的大型磷化工上市公司,其NPK高浓度复合肥和磷酸一铵有名。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湖北荆门,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经营高浓度磷复肥和新型肥料为一体的大型磷化工上市公司。

5、云天化化肥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于1974年,以化肥为主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其磷复肥、磷矿采选、玻纤新材料等业界享有盛名。集团的前身云南天然气化工厂,是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建设的13套大化肥之一,始建于1974年,1977年建成投产。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简史

建企30年来,企业在抓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强化内部管理的同时,不断致力于对引进主要装置的改造和创新,使装置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物质消耗不断降低。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努力探索企业发展之路。特别是1997年改制后,集团公司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下,通过资本运作,走低成本扩张的道路发展壮大企业。

1997年6月,集团公司独家发起并以社会募集方式组建了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1亿股”云天化”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9年7月股份公司出资收购了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70%的股权;

2000年4月红河磷肥厂整体进入云天化集团,并同步改制为云南红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1月云南省化工研究院整体进入云天化集团,成为云天化技术中心的核心机构;

2002年1月与云南江川磷化学工业总公司共同组建了云天化集团控股的云南江川天湖化工有限公司;  2003年按照云南省化工行业整合的统一部署,云南富瑞化工有限公司、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博源实业有限公司先后完成国有资产划转,成为云天化集团控股子公司,并对云南红云氯碱有限公司资产进行托管。

2000年8月,云天化集团总部搬迁至云南省省会—昆明市。

经历三十年的建设发展,云天化集团已从产品单一的氮肥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以化肥为主业,以有机化工、玻纤新材料、磷精细化工、盐及盐化工为重要发展方向的母子公司体制的企业集团。相应建成了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水富化肥、有机化工生产基地;以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重庆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以云南红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的开远磷肥及磷化工生产基地;以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昆明盐及盐化工生产基地。并正在建设富瑞化工、天安化工、天创科技生产基地。

初步形成了化肥、有机化工、玻纤新材料、盐及盐化工和精细磷化工五个产品系列:

化肥:集团公司化肥生产涵盖了氮肥和磷肥领域,拥有30余年的生产及经营历史:氮肥是70年代国家首批成套引进的13套大氮肥装置之一,磷肥是”八五”初期国内投资建成的13套大型高浓度磷肥装置之一,拥有从美国、荷兰、德国、西班牙引进的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主要年生产能力包括58万吨合成氨、76万吨尿素、11万吨硝酸铵、36万吨磷酸二铵、20万吨磷酸一铵、25万吨过磷酸钙、16万吨NPK复混肥、11万吨碳铵、8万吨硝酸、24万吨磷酸、86万吨工业硫酸、1.2万吨氟硅酸钠。”金沙江”牌尿素是国内大化肥行业名牌产品,1985年荣获全国大化肥第一块国家质量金牌,1990年再次蝉联国优金奖。”白鹇”牌磷酸二铵、过磷酸钙产品1997、1998年先后获”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磷酸二铵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2001年跃居全国第一位。公司分别通过了ISO9001和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有机化工:主要有机化工装置及生产能力包括:由瑞典、新加坡引进的年产7万吨甲醛、3万吨脲醛树脂生产装置;由意大利全套引进的年产1万吨季戊四醇生产装置,是国内单套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的季戊四醇生产装置;由波兰引进的1万吨聚甲醛生产装置,是国内首套万吨级聚甲醛生产装置;3万吨甲醇国产化装置。

玻纤新材料:1999年受让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CPIC)70%股份,并投资进行技改扩建使公司玻璃纤维生产能力达到25000吨/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玻纤生产基地。2001年与沙特阿拉伯外商共同投资组建重庆天维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工建设30000吨/年玻纤生产线,2003年7月点火投产。玻璃纤维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新产品,也是国际上需求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

盐及盐化工:2003年6月,根据云南省化工行业整合的要求,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云天化集团成为控股子公司。盐化股份是由昆明盐矿、一平浪盐矿及全省盐业销售网络组成的产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年产精制盐38万吨。公司采取”以盐为主,盐化结合”的方针,获取全方位发展。目前该公司已经过8个多月的上市辅导期,争取尽快规范上市。精细磷化工: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包括2.5万吨高品质磷酸钙盐、1万吨食品磷酸、0.3万吨六偏磷酸钠、5万吨工业五钠、0.5万吨食品五钠、1万吨五硫化二磷。

此外,集团公司还着力培育科研及开发能力。2001年,云南省化工研究院整体进入集团公司,成为集团技术中心的核心业务机构。该研究院成立于五十年代末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有关部委及云南省下达的”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的大量攻关项目和科技星火项目,取得科技成果200余项,获奖项目115项。2003年初,经国家经贸委审批,云天化集团技术中心被确认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集团公司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与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关系,与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农资系统建立了供销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十余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等国企业建立了合资公司。

2004年在整合集团内外经贸业务的基础上组建了云南云天化联合商务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平台。集团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亿美元。

截止2008年,云天化集团拥有总资产95亿元,净资产39亿元,年销售收入35亿元。拥有35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初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202年底,云天化集团开始运作整体上市,2013年度第一期20亿元短期融资券获得成功。

化工厂尿素车间和合成氨车间简介?急?求问?

是要云天化的么?我也正在找,现在找到了。

1974年10月,在激流汹涌的金沙江畔的一个荒滩上,一个连地图上都没有标示的偏僻地方,诞生了一家名为云南天然气化工厂的化肥厂。后来人们习惯称它为云天化。

35年来,正是这个云天化,由一家偏居西南一隅的产品单一的化肥厂,发展成为在化肥、有机化工、玻纤新材料、盐及盐化工、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等多个行业全国领先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众多同类型、同规模的企业把百亿元销售收入列为近期或中期奋斗目标时,云天化却在2005年以来的几年间,销售收入连创新高,相继迈上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的台阶,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迅速跨越提升,步入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云天化高浓度磷复肥生产能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玻纤新材料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经济效益为全国第一;磷矿采选规模及磷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云天化同时也昂首位居中国化肥企业百强排行榜第一名。

不可能变可能

1972年,“文革”浩劫使中国经济遭受重创。此时,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重点筹划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制定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非常有名的“四三方案”。该方案计划用43亿美元集中进口一批成套设备和单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打开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的大门。这其中就包括引进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装置。这些直接用于保障人民吃饭、穿衣的投资,占了当时总投资额的63.8%。云天化赖以起家的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装置,就是这个“四三方案”计划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之一。

但是,这套大化肥装置得以在云南落户,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据原云天化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云天化第一任厂长陶遵繁回忆,当时,13套大化肥装置均以天然气和石脑油为原料,而且因引进设备的大件运输要求,需要所在地有通江达海的大型水运码头。由于云南既没有油气原料又没有大型水运码头,最初规划的13套大化肥装置没有一套是放在云南的。但云南是农业大省、烟草种植基地,当时急需一套大化肥。因此,云南省政府和省石化厅成立了以省委副书记郭超挂帅的项目指挥部,多方努力争取项目。

指挥部分析,要争取此项目首先要解决两个难题:第一必须靠近气源地找到厂址,第二必须解决大件运输问题。指挥部一方面组织人员在靠近四川的金沙江畔找厂址,另一方面积极跑项目,要求有关部门把原定建在四川的3套大化肥装置放一套在云南。

当时,陶遵繁带着省石化厅和四川第一化工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从宜宾沿金沙江西上踏勘厂址。他们跋山涉水,来回搜寻,但一路所看到的地形都是高山峡谷,作旅游景观尚可,要建大厂不行。后来,他们好不容易找到3处适合建厂的河滩地,一问,还是属于四川的地界。在多次踏勘未果的情况下,他们不得已向指挥部领导请示:能不能把云南的大化肥厂建在四川境内?有领导于是动起了脑筋:能不能与四川省商量,把这个地方划给云南?

要人家的装置,还要划走人家的地皮,这件事操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件事还硬是给办成了。不久,包括现在云天化水富基地地皮所在的3个乡从四川划给了云南,作为交换,攀枝花市对面原属云南的3个乡被划给了四川。

与此同时,指挥部派得力的人到北京跑项目。起初,他们得到的答复是:这13套大化肥装置建在哪个省,是毛主席亲自批的,要改就必须得到主席的批准。1973年9月,郭超见到了时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谷牧。谷牧说:“四川的天然气很多,你们紧靠四川,能不能靠近四川找块地,向四川要点气?这样,在云南建一套大化肥装置就有条件了。”指挥部经多方努力,创造了所要求的条件,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把意见呈报给毛主席,终于得到了主席同意将装置改建云南的批示。

就这样,云天化终于有了投胎之地。云天化从最初孕育那刻起,就凝结着第一代云天化人的辛勤汗水。

1974年9月,云天化建设工程破土动工。从全省130多个单位抽调的一万多人参加了此次“会战”。在这一片乱石荒滩,建设者们住的是油毛毡棚,喝的是泥巴水。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攻克了建设任务重、施工难度大、运输战线长等重重困难,仅用了34个月26天的时间,高速度、高质量地把云天化建了起来。后来,该建设工程还获得了国家银质奖章。1977年8月18日零时,云天化尿素装置进行实物试车,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

四动洋设备

创业难,守业更难。

建厂初期,由于处于四川天然气输气管道的末端,云天化的天然气供应经常压力不足。而厂里的进口装置采用的是国外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有的已经落后了,有的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最令人头痛的,就是装置的各机泵动力采用蒸汽透平驱动,既不好控制,又耗费天然气。本来天然气作原料就不够,还要拿一部分作燃料气,这使得天然气供应更加捉襟见肘。为此,云天化人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大胆地对进口设备进行了改造。凉水塔循环水泵动力透平装置是耗气大户,他们就先拿它开刀,将该装置改造为电动机驱动,节省出大量的天然气用作原料,提高了化肥产量。就这样,云天化人先后进行了182项改造,将全厂的透平装置都改为了电动机驱动,节省出占全年供气量1/6的天然气用作原料气,保证了生产。1979年12月23日,云天化的合成氨装置首次达到年产30万吨,实现了装置的达标达产。1980年,云天化合成氨装置还率先创造了国内同类装置连续运行312天的最高纪录。1985年,云天化主要产品金沙江牌尿素夺得全国大化肥企业中第一块国家产品质量金牌。

此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云天化又经历了3次大的技术改造。

1988年,云天化在全国大化肥企业中首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分别引进美国凯洛格公司的5项合成氨改造技术、意大利斯那姆公司的尿素水解装置、瑞士卡萨利公司的氨合成塔改造技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技改。这次技改非常成功,改造后一年就节约天然气3690万立方米,可增产合成氨2.69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058.76万元。在亲眼看到云天化仅用11天就完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氨合成塔改造后,瑞士卡萨利公司的专家拉姆贝激动地说:“你们改造的速度非常快,质量也非常好,是世界上最快、最好的!”

1994年,围绕节能降耗目标,云天化又启动了一次大的改造。尿素装置共引进国外设备5台(套),国内设备11台(套)。其中,由于凉水塔项目工程量大,云天化选择边生产边施工的办法进行,首创了国内大化肥凉水塔不停车更换木构件的先例。这次改造于1995年完成。考核结果表明,装置综合节能水平达到1.229吉焦/吨氨,全年节能折合天然气1246.86万立方米,新增经济效益2431.5万元。

2002年,云天化投资3.4亿元,对大氮肥装置进行了又一次大的改造。改造后装置生产能力大大提升,合成氨日产量由原来的1145吨增加到1500吨,尿素日产量由原来的1750吨增加到2300吨,公司实现年新增利润7495万元。而如果从国外引进同样产能和规模的生产设备,则至少需花费18亿元。

通过不断技改,云天化大氮肥装置的产能从最初设计的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增加到年产合成氨50万吨、尿素80万吨。在大大降低能耗的同时,企业实现了低成本、内涵式的良性发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始终保持在全国大化肥生产企业的前列。

两创世界纪录

对大化肥生产企业来说,保证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是实现优质高效生产的基础。以云天化为例,其合成氨、尿素装置每安全运行一天,就可为企业创造400多万元的产值;而每少停一次车,企业就可以增加近千万元的产值,同时还可避免近2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早在云天化成立之初,作为提升大化肥装置管理水平的一项有效举措,“长周期”概念被引入公司。业内将装置安全连续运行100天命名为“百日红”。多年来,云天化把追求生产设备长周期运行“百日红”作为实现企业优质高效生产的核心目标。截至目前,云天化合成氨、尿素两大装置已顺利实现了67个“百日红”。

在争创“百日红”的基础上,2005年12月15日,云天化的合成氨、尿素装置双双实现了安全连续运行350天,不仅打破了自己首创的两套装置分别连续运行312天和314天的国内纪录,也超越了国际上合成氨、尿素同类装置同步连续运行345天的世界纪录。时隔3年,云天化再次超越了自己,续写了传奇。2008年9月23日,云天化又实现了合成氨装置连续运行400天、尿素装置连续运行400天,再次刷新其保持的世界纪录。

采访现任云天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董华时问道,云天化连续创造装置长周期运行的世界纪录的秘诀是什么?董华说,一是靠装备自身的先进性、可靠性和检修维护技术水平;二是靠生产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能力,靠对职工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三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长期以来,云天化坚持从严治厂,狠抓企业管理不放松,夯实管理基础,建立了企业标准化体系,使企业的管理日趋规范、日益强化。云天化先后获得3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100多项省、部级荣誉称号,成为云南省工业企业的一面旗帜和全国同行业的先进企业。

2008年7月31日晚10时许,伴随着瓢泼大雨,一阵巨大的雷电从天而降,导致公司总电路跳闸。当晚正常运行的8套装置中除了合成氨、尿素两套装置(其动力为蒸汽透平,无需电力)外全部停车,全厂4台锅炉中也有两台停止了运行。合成氨、尿素装置蒸汽压力表的指针颤抖着从3.8兆帕掉到了3.5兆帕,一时间,生产线上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屏住了呼吸。大家知道,一旦蒸汽压力跌至3.4兆帕,就必须将合成氨、尿素装置停车,造成全厂非正常停车的巨大损失。紧要关头,员工们纷纷自发地赶赴生产现场,凭着熟练、默契的配合和日常积累的丰富操作经验,全力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蒸汽压力表指针终于慢慢升了上来,装置运行逐渐恢复了正常。在场所有人揪着的心都放了下来,笑容在脸上绽放,车间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正是由于长期的职工队伍建设,使这样的一次次突发意外化险为夷,保证了装置安全、长周期运行,创造了一项项世界纪录。

一连串“第一”

在云天化的发展史上,有两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值得关注:一是1997年,作为全省第一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双试点企业,云天化完成公司化改造,成为云南省政府授权经营的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是2000年,云天化从地处川滇交界的企业发源地水富县城出发,把集团总部搬迁到了中心城市昆明。

1997年3月28日,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市国贸中心举行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庆祝大会。至此,云天化集团公司成为云南省第一家既是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又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的企业。之后,由集团公司独家发起,以合成氨、尿素等生产经营性资产作为投入,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以社会募集的方式成立。同年7月,1亿股云天化股票成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云天化股份共募集资金6.07亿元。

与此同时,云天化进行了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调整,云天化集团公司与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职能分离,管理机构分设。集团公司成为投资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监督控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成为利润中心。云天化逐步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997年通过整体改制获得市场主体资格后,云天化的资本运作进入了发展快车道。通过内引外联、资产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云天化大规模地进行资本运作,实现了低成本产业扩张。继水富的有机化工基地建成后,1999年云天化首次跨地区收购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70%的股份;2000年云天化收购云南省红河州磷肥厂;2001年,云南省化工研究院整体并入云天化集团;2002年,云天化投资组建了云南江川天湖化工有限公司和云南天创科技有限公司。这一系列的大手笔,为后来云天化打造有机化工、玻纤新材料、高浓度磷复肥、精细磷化工四个产业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总部搬迁时,云天化在昆明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了永久的指挥中枢和产业发展基地,这使得云天化集团在资源、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诸多方面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2002年起,云南省启动了两轮深化国企改革和行业整合的进程。当年底,云天化集团按照“氮磷结合、以磷带氮、以氮促磷、互动整合、双向发展”的思路,一方面通过投资建设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使之与云南磷复肥基地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利用行业整合的机会控股富瑞化工,加快“836”国家示范项目的建设,使云天化集团高浓度磷复肥产能跃居全国第一。

2003年,通过股权划转,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博源实业有限公司进入云天化;同年,云天化托管云南红云氯碱有限公司,对该公司资产和业务进行重组。云天化把红云氯碱的主要生产装置并入云南盐化,初步搭建了盐和盐化工产业平台。当年,云天化还收购了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42.34%的股权。

2005年,通过股权收购,云南马龙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云天化,公司进一步搭建了磷化工业务平台。同年,云南省政府实施新一轮整合重组,云南云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轻依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化学工业建设公司、云南三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剩余股权进入云天化。

2006年9月,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加速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的总体要求,同时也为了满足集团主动应对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云天化将下属的三环化工、富瑞化工、天湖化工、红磷化工、云峰化工5家磷复肥企业整合为一家,组建了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工公司成立后,迅速搭建了公司组织机构,内部管理秩序逐步走上正轨,整合重组后的协同效应初步显现。2007年,5家企业从三盈两亏变为全面盈利,企业市场话语权迅速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整合重组后的云天化国际公司,拥有420万吨的高浓度磷复肥年生产能力,产能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短短几年时间,凭借历史性机遇赋予的良好政策环境,以及多年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清晰准确的战略定位,云天化通过规模扩张、上下游延伸、结构调整、市场及资源整合、资本运作、新项目建设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化肥,快速发展玻纤、磷矿采选,稳步发展有机、氯碱,积极发展磷化工,大胆涉足煤化工,进一步夯实了化肥、有机化工、玻纤新材料、盐及盐化工、磷矿采选和磷化工六大产业平台,大大提升了产品品牌价值。

目前,云天化的主要产品超过30种,其中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该公司高浓度磷复肥产能规模位列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磷矿石开采规模居全国第一;黄磷产能居世界第一;三聚磷酸钠产能居世界第三;高浓度氮肥单套生产装置产能居全国第一;玻纤产能居全国第一;单位产品效益居全国第一。这些“第一”,为云天化跻身世界级化工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囗市华锦项目部地址

周口市华锦项目部地址位于,山西综改示范区太原学府园区亚日街7号环亚时代广场A座1421室

蜀ICP备150132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