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县永兴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怎么样?
门源县永兴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是2011-11-14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门源县浩门镇西关街196号。
门源县永兴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32221579915188H,企业法人侯永来,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门源县永兴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网围栏加工、销售;五金加工;草原有害生物防控;草原生态治理;绿化种植;牛羊育肥;保鲜冷冻;植物油加工;化肥销售;饲料加工、销售;青干草、青贮草加工、销售;草种种植、加工、销售;农作物种植、销售;农牧机械耕作服务(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
通过爱企查查看门源县永兴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高原菜花黄 除草有“良方”-
美丽的油菜花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如果你在盛夏时节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八里村,你会看到那里的油菜花盛开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油菜梯田美出了层次。
如果你去过七八月的门源回族自治县,那里灿烂绚丽、蔚为壮观的油菜花海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青海的风光中,黄色一定是不可或缺的色彩,而春油菜是其中的主角。万亩金黄、辽阔壮美的油菜花海是很多游客对“大美青海”最初的印象。
作为我国春油菜的主产区之一的青海,春油菜种植面积约占到全国的25% 。春油菜在推动青海生态 旅游 开发、带动油菜产业发展、帮助种植户增收方面,功不可没。
攻克这个难题成为了农技专家们的共同心声和努力方向。
项目组织农户开展新技术培训。
杂草防控 减量增效
为了攻克春油菜草害治理难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青海爱农农牧生态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合作,针对全省春油菜田恶性杂草危害严重的防治难题,历经数年 探索 研究,从春油菜田恶性杂草防控技术、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油菜抗逆性增产技术三方面不断试验、实践、总结,取得了一项具有一定独创性、生产应用价值较高的突破性现代农业 科技 成果。
“常规油菜田草害经土壤处理和苗期处理两次最少用药量达到300克/亩(每亩 0.067公顷)以上。和以往常规用药量相比,取得的新技术成果将农户用药量减少到每亩60毫升,且苗期一次施药即可除草。”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植保部部长张剑介绍说。
张剑表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是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具体举措,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减量,通过此技术生产出的农药避免因乱用农药、盲目加大药剂量对油菜及后茬作物的药害,以及对土壤环境潜在的污染危害,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2021年,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省农科院植保所和青海爱农农牧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密切配合,实施了青海春油菜草害高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率先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春油菜主产区、浅山、脑山典型的草害严重地区进行1.5万亩油菜田集中试验试点。
“这真能除掉油菜田的杂草?”“用量大不大?对后茬有没有危害?”起初,推广使用这项新技术时,大通县万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万存疑虑重重。
“去年种了300亩春油菜,一公斤油菜籽6.5元,前些日子已销售完了,收入实现了23万元。”这笔收入让沈万存不安的心终于落定了。
2021年,项目课题组在大通县长宁、良教、城关和东峡四个区域站、10个种植合作社进行现场勘验、确定地块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农户45人开展了新技术培训,详细讲述技术方案、配合比率施药方法、最佳施药节点及注意事项等,农户基本懂得了理论知识后,又组织到油菜田现场教授实际操作方法,手把手跟踪指导,让每位农民掌握实际操作技术。
“以往除草化学防除比较广泛,传统农药一般一亩地施180毫升左右,而这项技术将用药量减少到每亩60毫升,且苗期一次施药即可除草。”郭良芝介绍,与不施药、不除草田比,除草效果达90%以上,对油菜田杂草藜、密花香薷等主要危害杂草防除效果达95%以上,且对后茬是安全的。
项目组专家在田间查看春油菜长势情况。(本文图片由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除草也有“增收账”
“去年是个丰收年,我们家收的油菜籽全部销售完了。”屋外寒气逼人,李万仓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火炉前享受着丰收的果实。
“平均亩产增加了二成到三成。”李万仓说,以往村里种植的油菜亩产135公斤左右,使用了这个新药剂后,亩产达到了170公斤左右。杂草明显减少,地里的养分非常好,油菜增产增收效果相当明显。
青海油菜种植面积已近300万亩,油菜籽总产量30万吨以上,总产值13.5亿元以上。油菜已成为全省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油菜籽能否增产直接影响着群众的“钱袋子”。
2021年8月,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相关专家对大通、互助试验试点田草害治理情况进行现场验收,经专家实地验收,会议质询和讨论,给出了很高评价,此项技术的试验、试点充分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关数据显示,在生长期一次施药,可同时解决油菜田禾本科、阔叶杂草的危害,综合防除效果可达90%以上,可使油菜田每亩增产30%以上。
后期油菜成熟收割后经测产评估,油菜长势良好,生长旺盛,结籽正常,试验处理田油菜籽产量和农户习惯性药剂处理田对比,平均增产30%以上,与草害严重油菜空白对照田对比,增产10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春油菜田杂草有182种以上,主要危害杂草也有十余种。面对严重的杂草危害,省内常用氟乐灵等传统药剂和人工除草两种方法。
去年,在当地农技推广站的协助下,张贵林通过植保机施药,第一次使用了新药剂。
“我们地处脑山地区,油菜田有八九种杂草,严重影响了增收。人工除草一亩地需要120元到160元左右。每年光除草需要花费三万多元的人工工资,且时间比较长。”张贵林说,以前需要除头草、二草,人工成本比较高,从第一年使用新药剂的成效看,除草效果明显,这项新技术为他节省了人工除草的费用,使得油菜种植成本降低效益增加。
据悉,该项目技术的应用推广将解决春油菜田杂草的危害,丰富和完善农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体系。同时为杂草学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巩固全省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经济、 社会 、生态效益。
若在全省春油菜田全面推广应用,可使油菜籽增产30%以上,每年增加油菜籽产量7.5万吨以上,油菜种植产值可提高3.3亿元以上。每年可节省因除草用工所产生的种植成本2.25亿元以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全省春油菜生产提质增效。(潘玲 孙海玲)
(青海日报)
门源回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
200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2镇、13乡(其中1个民族乡)。各乡镇: 浩门镇、青石咀镇 、皇城蒙古族乡 、苏吉滩乡、大滩乡、北山乡、西滩乡、旱台乡、泉沟台乡、麻莲乡、阴田乡、东川乡、克图乡、仙米乡、珠固乡。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撤销旱台、泉沟台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泉口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旱台乡);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播种农作物44.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5万亩,油料作物16.6万亩,饲草12.1万亩,蔬菜等作物0.73万亩。2013年,统一供种34.5万公斤,调运贮备各类化肥、农药5307.5吨,已销售各类化肥和农药4130吨,完成粮食作物播种14.7万亩、油料作物2.1万亩。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创建油菜高产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展示田1处、百亩核心展示田1处、种植全膜马铃薯0.4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0.4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共繁活各类仔畜27.37 万头,繁活率79.34%、成活率97.9%,牛羊育肥贩运7.3万头只。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抗旱浇灌、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更新、农牧业合作社建设、农牧业信息服务、农业保险、土地草场流转等措施有序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率达100%,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农作物以油菜、青稞为主,兼种豌豆、小麦、马铃薯、蔬菜等,油菜年产量达3万吨,出油率高达40%,素有“门源油、遍地流”的美称,年产油菜花蜜1500多吨、花粉30多吨、蜂王浆20多吨、蜂胶2吨,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油料基地、藏区青稞制种基地和蜂产品生产重点县。境内各类草场面积68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583万亩,存栏各类牲畜56万头只,畜牧业在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占到近50%,是省州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和牛羊育肥贩运基地。 2013年浩门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产业发展区新落实了投资2507万元的祁连山农牧科技开发公司整体搬迁项目、投资900万元的浩门植物精炼油厂整体搬迁项目、投资1715万元的门源县祥泰新型节能材料公司年产10万立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项目。新开工建设了投资950万元的杰华公司浦利新锅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实施投资600万元的海北运输公司机动车检测中心、投资600万元的门源浩宁商贸公司汽车销售维修服务中心、投资300万元的江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等建设项目。泉口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区落实的投资2.3亿元的青海君粤煤焦化公司300万吨洗煤厂建设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电力行业投资9.96亿元的石头峡水电站、投资8.6亿元的纳子峡水电站复工建设,完成工业增加值0.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77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29.4%、30.6%;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2.1倍;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了岗什卡雪峰景区策划方案、青石嘴游客服务中心及东旭村非遗中心可研,完成了投资600万元观花台停车场、购物中心、观景长廊等建设内容的土地征用、图纸设计、招投标和投资250余万元的花海芬芳浴景区观景木栈道、观景平台、瞭望摄影塔等建设内容效果图设计、工程预算等前期工作。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一季度,共接待游客1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68万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20%和22%,实现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双增长。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13.9%;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86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11.3%;实现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1263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13.8%,其中农民1255元、牧民1384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13.7%、16.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96万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26%,增收346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2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48%,增支7124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24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28.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83亿元,与2012年同比增长17%。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