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出售高质量的氨基酸液、氨基酸原粉、氨基酸微量元素、eddha铁、螯合铁等并支持肥料产品的定制,欢迎来电,免费索取样品!

  • 公司地址
    中国,四川,成都
  • 联系电话
    18681783931

黄腐酸钾水溶肥的用法与用量 黄腐酸钾是什么肥

黄腐酸钾的用法用量

1.本品极具广谱性,可作为主体、载体用于生产叶肥、微肥、冲施肥、灌根肥、复合肥、生物菌肥,水培养液等肥种以及制作种衣剂、搅种剂、浸根剂、蘸根粉等产品,也可用于改土、调节土壤PH值,缓冲盐碱。本品还可用作各类农药载体(尤其是药肥合一产品)和农药增效剂。

2..本品可作基肥、穴肥、冲施,每亩用量100斤。

3.本品可喷施滴灌,每亩用量10公斤。

4.可作为粉状地膜使用,本品均匀喷散于需要地膜的土壤表面:10分钟即可成膜,出苗后自动降解为肥料,省钱省工。

5.特殊用量参考值如下:水培、根灌、滴灌用量为2000倍浓缩液;水稻、小麦拌种用量为粉剂0.3%;玉米拌种用量为粉剂的0.5%;棉花拌种亩用粉剂150克;甘薯浸秧用量为200mg/L浓缩液,8h;油菜浸种用量为200倍浓缩液,6h;本品拌种效果最佳,其实效果可延展到作物中后期。果树蘸根亩用100g浓缩液、稀释400倍;叶灌喷施稀释1000倍。树势衰弱灌根亩用量为2~4公斤浓缩液,稀释至600倍;病树腐烂部位用浓缩液稀释1~2倍涂抹。

黄腐酸钾是钾肥吗,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黄腐酸钾不是钾肥。黄腐酸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矿源黄腐酸钾,另一种是生化黄腐酸钾,这两种黄腐酸钾都不算钾肥。黄腐酸钾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增强植物抗旱能力。黄腐酸钾与土壤中钙离子能结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得以调解,土壤中的有益菌大量繁殖。

一、黄腐酸钾是钾肥吗

      1、黄腐酸钾不是钾肥。黄腐酸钾有两种,一种是矿源黄腐酸钾,它是从风化煤、褐煤、泥碳中提取的一种生物促激素,用量少,可以刺激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它的氧化钾含量只有12%左右。另一种是生化黄腐酸钾,氧化钾的含量只有7%-8%左右,所以这两种黄腐酸钾都不算钾肥。

      2、黄腐酸钾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加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黄腐酸钾还可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细胞液中的有机物增加,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当植物根系变得发达时,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就会增强,抗病能力也会加强。

      3、黄腐酸钾可以和土壤中钙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这样就能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得到调解,有益菌大量繁殖,土壤中的有害菌也可以得到控制,提高作物抗性。

二、黄腐酸钾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黄腐酸钾使用方法

      (1)喷肥方法要得当

      1肥液一定要喷在叶片、绿色茎秆或麦穗上,同时小麦叶片的正面、背面都要喷上肥液。

      2喷药时一定要喷洒均匀,雾滴越细越好。

      (2)混用的种类不宜过多

      1在实际操作中,一定不要将很多种叶面肥放在一起施用,肥料的更换不能太频繁。

      2叶面肥的施用没有累加效应,种类多了会相互影响效果,一般根据当地情况选择1-2种施用即可。

      (3)喷肥时间要合适

      1可以在晴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喷施,一定要均匀喷施在作物叶部、幼茎和穗等作用部位。

      2由于晴天中午的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肥料的利用率低。

      (4)肥液浓度要合理

      1不能随意加大施用剂量和提高施用浓度,避免出现负面影响,对于生长正常或偏旺的小麦,可以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

      2对黄瘦弱苗,可以加喷1%-2%的尿素溶液,对于叶披色浓、生长茂密的旺苗,可以喷施草木灰浸出液。

      2、黄腐酸钾注意事项

      (1)黄腐酸钾属于一种速效肥料,使用该产品时一定不能替代其他常规肥料,只能将其用做追肥。黄腐酸钾水溶肥与常规肥要结合使用降低成本,这样才能发挥各种肥料的优势。

      (2)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由于水溶肥的养分含量较高,如果将其直接进行冲施容易造成烧苗伤根、苗小苗弱等现象,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二次稀释后才能使用。

      (3)黄腐酸钾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有喷灌、滴灌、浇施、喷施等,为了避免肥料的浪费和施用不均,一定不能采用大水漫灌或流水灌溉的方法。

黄腐酸钾的用法和用量

黄腐酸钾的用量随使用方法而定。如作为喷施肥,每亩约10克左右,用15kg水溶解;如作为基肥,每亩约1~2kg,最好与其他肥料复合后施用。

黄腐植酸是一种从天然腐植酸中提取的短碳链分子结构物质。它具有高负载量及生理活性。

应用于农业及园艺类行业,具有以下益处:螯合常量及微量营养物质使其更好地为植物利用;防治植物病害,增强抗涝性;激发植物微观生物活性;缓释肥料,改善化肥及农药利用;提高营养吸收,促进植物发芽生长;加速沉淀分解,改善土壤结构。

蜀ICP备15013208号-3